成语拼音:jué mò pēn zhǐ
成语解释:本是传说,后形容人能写文章。
成语出处: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班孟》:“班孟者,不知何许人……又能吞墨,舒纸著前,嚼墨喷之,皆成文字,满纸各有意义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嚼墨噴紙
英文翻译:Chewing inkjet paper
嚼:[jiáo]上下牙齿磨碎食物:细嚼慢咽。肉没有烧熟,嚼不烂。咬文嚼字。[jué]义同“嚼”(jiáo),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:咀嚼。过屠门而大嚼。[jiào]见〖倒嚼〗(dǎojiào)。
墨:1.写字绘画的用品,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,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,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:一块墨。一锭墨。研墨。笔墨纸砚。墨太稠了。2.泛指写字、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:墨水。油墨。3.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:墨宝。遗墨。4.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:胸无点墨。5.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,借指规矩、准则:绳墨。矩墨。6.黑或近于黑的:墨菊。墨镜。7.贪污:贪墨。墨吏。8.古代的一种刑罚,刺面或额,染上黑色,作为标记。也叫黥。9.(Mò)指墨家。10.姓。11.指墨西哥:墨洋(墨西哥银圆)。
喷:[pēn](液体、气体、粉末等)受压力而射出:喷泻。喷泉。喷药水。火山喷火。[pèn]1.果品、蔬菜、鱼虾等大量上市的时期:对虾喷儿。西瓜正在喷儿上。2.开花结实的次数;成熟收割的次数:头喷棉花。绿豆结二喷角了。
纸:1.供写字、绘画、印刷、包装等用的片状的东西。多用植物纤维制成。2.量词。用于计算文件、书信等的张数:一纸电文。
提到"嚼墨喷纸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这个成语字面上看似在描述某种夸张动作,实际用来形容写作或书法创作时的专注状态——就像要把墨水嚼碎、把纸张喷出般投入。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少见。
比如考试前夜的小张,在草稿纸上反复涂改作文大纲,笔尖都快把纸戳破了。这时我们可以问:为什么他这么较真?答案藏在成语里——"嚼墨喷纸"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态度的写照。就像书法家王羲之写《兰亭序》,据说他反复推敲每一笔的力道,废纸堆得比桌子还高。
不过也有人疑惑:现在都用电脑打字,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我曾在咖啡馆见过有趣的一幕:穿汉服的姑娘用平板电脑临摹《多宝塔碑》,手指悬空比划运笔路线。数字时代的"嚼墨喷纸"转化成了触屏上的反复撤销与重写,不变的是那份执着。就像我写作时,经常在文档里删掉整段文字,只为寻找更贴切的表达。
当看到新手书法爱好者把宣纸写破时,不必急着批评浪费。不妨理解为"嚼墨喷纸"的成长印记。就像学钢琴要按坏琴键,学烹饪会烧焦锅底,每个领域的精进都需要这种"破坏性"的专注力。关键是要像老匠人那样,懂得在执着与变通间找到平衡点。
下次遇到需要反复打磨的事情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创作不是行云流水的一蹴而就,而是像春蚕吐丝般,需要把内心的墨水细细咀嚼,才能在纸上留下经得起推敲的痕迹。这种过程本身,往往比最终成品更值得珍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