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ē
  • huǐ
  • wá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ē huǐ wáng jí

成语解释:嗟:感叹,叹息;亡及:来不及。后悔也来不及
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夫以人之死争胜,跌而不振,则悔之亡及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后悔不及

繁体字形:嗟悔亡及

英文翻译:Regret death and

嗟悔亡及的意思

嗟:1.叹息;感叹:嗟叹。2.文言叹词:嗟乎。

悔:1.觉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:后悔。悔过。2.古指灾祸。
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”,没有。

及:1.达到:波及。普及。及格。目力所及。由表及里。将及十载。2.赶上:及时。及早。望尘莫及。3.比得上:论学习,我不及他。4.推及;顾及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5.姓。6.用“及”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,主要的成分放在“及”的前面。

成语评论

嗟悔亡及”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叹息、后悔也来不及了”。它常用来形容人在错过机会或犯下错误后,陷入无法挽回的懊恼中。比如:“他年轻时沉迷享乐,直到中年一事无成才嗟悔亡及。”这个成语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们面对遗憾时的真实反应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其实它直击了人性的弱点——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意识到事物的珍贵。比如父母常说“等你长大了就懂了”,但孩子往往要到成年后才理解这句话的分量。这种“滞后性醒悟”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而“嗟悔亡及”就像一剂预防针,提醒人们少走弯路。

有趣的是,现代心理学为这个成语提供了科学解释。大脑的“后见之明偏差”让我们在结果出现后,误以为当初就应该预见结局。就像炒股亏损的人常说“早知道该早点抛”,殊不知市场瞬息万变,所谓的“早知道”不过是事后的自我苛责。

如何避免陷入这种困境?我的个人经验是建立“决策日志”。每当面临重要选择时,记录下当时的思考过程和依据。三个月后再回看,既能验证判断准确性,又能避免用结果反推初衷。这种方法就像给未来的自己安装防后悔装置,让“嗟悔亡及”变成可被拆解的学习素材。

工作中见过最典型的案例,是某同事拒绝参与新项目开发,半年后该项目成为公司核心业务。他当时的顾虑确实存在合理性,但后来总把“如果当初”挂在嘴边。这种现象印证了成语的警示意义:与其事后懊恼,不如事前建立更立体的评估体系。

语言学家发现,这类警示性成语往往诞生于集体经验。就像“亡羊补牢”教人及时止损,“嗟悔亡及”更像是种时间哲学——它不否定后悔的情绪价值,但强调要在遗憾中提炼向前看的智慧。或许这才是成语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。

"嗟悔亡及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