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àn
  • wén
  • né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àn wén néng wǔ

成语解释:既有文才,又通武艺。现常指既能动笔又有实际工作能力。

成语出处: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楔子:“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善文能武

英文翻译:can compose and perform military exercises

善文能武的意思

善:1.善良;慈善(跟“恶”相对):善举。善事。心怀不善。2.善行;善事(跟“恶”相对):行善。劝善规过。3.良好:善策。善本。4.友好;和好:友善。相善。亲善。5.熟悉:面善。6.办好;弄好:善后。善始善终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7.擅长;长于:善战。多谋善断。8.好好地:善自保重。善为说辞。9.容易;易于:善变。善忘。10.姓。
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”。2.姓。

武:1.关于军事的(跟“文”相对):武器。武装。武力。2.关于技击的:武术。武艺。3.勇猛;猛烈:英武。威武。武火。4.姓。5.半步,泛指脚步:继武。踵武。见〖步武〗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善文能武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古代名将或文人墨客。但这个词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公司年会上,小李既能上台朗诵原创诗歌,又能带队拿下篮球赛冠军,同事们纷纷感叹:“真是善文能武的全才!”这种跨领域的能力,在当代社会反而更显珍贵。
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“善文能武”吗?其实,这种复合型人才恰恰是职场中的稀缺资源。比如某科技公司CEO,既能写出逻辑严密的商业计划书,又能在产品发布会上演示技术原型,这种“左手执笔、右手握剑”的状态,正是现代版善文能武的生动写照。

历史长河中,辛弃疾或许是最贴切的例子。他既能写出“醉里挑灯看剑”的豪迈词句,又能率领五十轻骑直闯金军大营擒获叛徒。这种文韬武略兼备的特质,让他的形象在千年后依然鲜活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能力组合并非简单的“1+1”,而是需要将两种思维模式融会贯通。
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许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时,往往刻意区分“文艺类”和“运动类”。但若细想,学钢琴培养的节奏感可能提升编程能力,足球训练中的团队协作又能反哺课堂小组作业。或许,善文能武的本质,正是打破人为设定的能力边界。

当我们在简历上填写“多面手”时,不妨思考更深层的意义。某位建筑师朋友告诉我,设计图纸时的空间想象力,竟源自少年时期学习武术时对肢体协调的领悟。这提醒我们:不同领域的能力看似无关,实则存在隐秘的思维通路,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和串联。

最后看个职场案例:市场部王经理处理危机时,既能用数据分析报告说服董事会,又能亲赴现场安抚客户情绪。这种刚柔并济的工作方式,不仅化解了矛盾,还意外促成了新合作。可见善文能武不是历史遗风,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。

"善文能武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