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iè bì wèi méng
成语解释:啮:咬。咬臂发誓定盟,以示坚决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0卷:“吴小员外焚香设誓,啮臂为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结盟
繁体字形:噛臂為盟
英文翻译:Arm gnawing for Alliance
啮:咬(多指鼠、兔等):虫咬鼠啮。
臂:[bì]胳膊:左臂。臂力。振臂高呼。[bei]见〖胳臂〗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盟:1.宣誓缔约:会盟。海誓山盟。2.发(誓):盟一个誓。3.旧时结拜的(兄弟):盟兄。盟弟。4.团体与团体、阶级与阶级、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体:工农联盟。军事同盟。5.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相当于自治州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。
“啮臂为盟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血腥,但它背后其实藏着古人对承诺的重视。比如在《史记》中,战国时期的两位义士因志向相投,啮臂为盟,约定生死与共。他们咬破手臂滴血为誓,这种极端行为看似夸张,却反映了古人用身体印记强化契约精神的文化心理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咬手臂这种方式?这其实和古代缺乏文字记录工具有关。普通人很难留下书面凭证,而身体上的伤痕成了最直观的“活契约”——每次看到伤疤,就会想起曾经的誓言。就像现代人纹身纪念重要事件,古人则是用疼痛让承诺刻骨铭心。
现代生活中,“啮臂为盟”的精神转化成了其他形式。比如两个创业者通宵修改商业计划书时,朋友打趣说:“咱们这熬夜的劲头,算不算新时代的啮臂为盟?”虽未流血,但共同奋斗的岁月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。这种比喻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说明核心在于“用行动证明决心”,而非具体形式。
值得思考的是,这种略带自残的立誓方式是否值得提倡?我个人认为,重点在于理解其象征意义而非模仿行为。就像现在情侣不再需要“山无棱天地合”的毒誓,但彼此守护的真心始终未变。古人用伤疤提醒自己信守诺言,现代人则可以用更健康的方式,比如定期复盘目标、建立责任机制来践行承诺。
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家庭教育场景。父亲教导青春期儿子时说:“你总说要考名校,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不行,得有点啮臂为盟的狠劲。”这里巧妙地将成语转化为自我鞭策的隐喻,既避免了血腥联想,又传递出“破釜沉舟”的决心,可见语言智慧总能找到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。
当我们在历史剧中看到咬臂立誓的情节时,不必觉得古人愚昧。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,重要的是透过形式看本质。那种“宁可伤身也要守信”的执着,放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——毕竟无论是商业合作还是人际交往,用行动兑现承诺始终是赢得信任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