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uò hú jī quē
成语解释:亦作“唾壶敲缺”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王处仲(王敦)每酒后辄咏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’。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后以“唾壶击缺”或“唾壶敲缺”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豪爽》:“王处仲(王敦)每酒后辄咏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’。以如意打唾壶,壶口尽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
繁体字形:唾壺撃缺
英文翻译:Spittle knockout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壶:1.陶瓷或金属等制成的容器,有嘴儿,有把儿或提梁,用来盛液体,从嘴儿往外倒:茶壶。酒壶。喷壶。2.(Hú)姓。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缺:1.缺乏;短少:缺人。缺材料。庄稼缺肥缺水就长不好。2.残破;残缺:缺口。完满无缺。这本书缺了两页。3.该到而未到:缺勤。缺课。缺席。4.旧时指官职的空额,也泛指一般职务的空额:出缺。肥缺。补一个缺。
你听说过“唾壶击缺”这个成语吗?它背后藏着个有趣的故事。传说东晋名士王敦每次读到曹操的诗句,都会激动地用手杖敲打唾壶打拍子,时间久了竟然把壶口都敲缺了。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形容对文学作品的极度喜爱,或是情绪激动时的下意识动作。
比如你可以这样用:小明在读书会上朗读自己写的诗,台下一位白发老先生突然用力拍打保温杯,水花溅了一桌子——这场景简直就是现代版的“唾壶击缺”。这个瞬间既尴尬又温暖,老先生后来红着脸解释:“这诗让我想起年轻时的战友们...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我们平时说的“拍案叫绝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都表达赞叹,但“唾壶击缺”更强调那种忘乎所以的投入感。就像看到精彩足球赛会忍不住跺脚,听到动人旋律会不自觉打节拍,这种身体先于理智的反应,正是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。
我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下短视频时代。当我们在深夜刷到直击心灵的文案,手指不受控制地连点三次赞;当看到惊艳的绘画作品,忍不住长按保存键——这些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“唾壶击缺”?虽然载体从青铜唾壶变成了智能设备,但人类情感共鸣的本能从未改变。
下次在博物馆看到缺口的古代器皿,或许可以多停留片刻。那些磨损的痕迹里,可能藏着某个古人读到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时的心潮澎湃。历史长河奔流不息,但跨越千年的情感共振,依然能在某个瞬间点亮我们的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