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ūn rǔ chén sǐ
成语解释:封建礼教认为,帝王遭受耻辱,臣僚应当死节。
成语出处: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臣闻之,为人臣者,君忧臣劳,君辱臣死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旧礼教规定
繁体字形:君辱臣死
英文翻译:when the prince is put to shame , the minister dies
君:1.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。2.敬辞。称对方:汪君。诸君。
辱:1.耻辱(跟“荣”相对):羞辱。屈辱。奇耻大辱。2.使受耻辱;侮辱:折辱。辱骂。丧权辱国。3.玷辱:辱没。辱命。4.谦辞,表示承蒙:辱临。辱承指教。
臣:1.君主时代的官吏,有时也包括百姓:忠臣。君臣。2.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。3.姓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“君辱臣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重的,到底啥意思?简单来说,古代臣子如果看到君主受辱,自己就该以死明志。比如《史记》里记载,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前大喊:“把我的眼睛挂在城门上,我要看着越国灭吴!”这种用极端方式表达忠心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“君辱臣死”思维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在都2023年了,谁还搞这种封建糟粕?其实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是“忠诚的边界在哪里”。比如某公司高管在行业论坛上被竞争对手羞辱,团队立刻集体辞职抗议——这算不算现代版的职场义气?虽然不用真“死”,但用职业生命为领导背书的行为,本质上和成语内核产生了奇妙呼应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伦理观。就像家里长辈常说“打狗还要看主人”,维护权威的思维早已渗透在文化基因里。不过换个角度看,现代社会更讲究“对事不对人”。去年朋友公司空降的领导搞砸项目,几个老员工就选择跳槽而不是背锅,这种理性取舍反而保住了职业尊严。
有趣的是,日本战国时代也有类似现象。武士为主公切腹的“殉死”文化,和“君辱臣死”简直异曲同工。这说明等级制度下的忠诚观具有跨文化共性。但现代社会更推崇“良禽择木而栖”,就像程序员常说的“不要忠于公司,要忠于自己的代码”,或许这才是与时俱进的生存智慧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穿越回古代,你会选择像岳飞那样“精忠报国”,还是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?不同的选择背后,其实都是对“君辱臣死”价值观的当代诠释。毕竟,真正的忠诚不该是单方面的牺牲,而应是双向的价值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