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  • chuí
  • zh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íng chuí zhú bó

成语解释: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。

成语出处:《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声可托于弦管,名可留于竹帛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好名声

繁体字形:名垂竹帛

英文翻译:leave a name in history

名垂竹帛的意思
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
垂:1.耷(dā)拉下来:垂柳。2.留传:永垂不朽!3.将;快要:垂老。功败垂成。4.敬辞。称长辈、上级对自己的行动:垂念。垂询。

竹:竹子,多年生常绿植物。茎圆柱形,有节,中空,可供建筑用,又可做造纸原料。嫩芽即竹笋,可食。

帛:丝织物的总称:布帛。财帛。玉帛。

成语评论

名垂竹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说的其实是一个很酷的概念——你的名字被写在竹简或帛书上,永远被后人记住。比如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,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,更让中华文明与世界相连,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课本里读到他,这就是典型的“名垂竹帛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普通人能名垂竹帛吗?现代社会的“竹帛”早已变成历史书、纪录片甚至网络百科。就像敦煌壁画的无名画工们,虽然没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,但那些惊艳千年的艺术成就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?

再看当代例子,袁隆平院士研发杂交水稻,让亿万人免于饥饿。当我们在超市买到三块钱一斤的大米时,可能不会立刻想到他,但历史终将铭记这种改变人类命运的贡献。这种影响力跨越时空的特性,正是“名垂竹帛”的核心价值。

有趣的是,“名垂”未必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。我老家县志里记载着民国时期办女子学堂的张先生,他改变了当地三代女性的命运。如今校舍已成文物保护单位,门口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,仿佛在无声诉说:有些人的生命会以特别的方式获得延长。

在这个短视频都可能成为数字文物的时代,“名垂竹帛”有了新内涵。它提醒我们:每个真诚的创造、每份利他的付出,都在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内存条。就像程序员在代码里留下的注释,或许某天会成为未来考古学家眼里的“电子竹简”。

最后思考个问题:怎样才能真正名垂竹帛?或许答案藏在《论语》那句话里——“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”。重要的不是被记住的形式,而是我们是否活出了值得被讲述的故事。当一个人的生命与更宏大的价值产生共振,他的名字自然会融入历史的和声。

名垂竹帛的造句

  1. 造句 真正使曹植名垂竹帛、流芳后世的,是他的诗文辞赋。
  2. 造句 若能许某驰骋疆场,使某名垂竹帛,某便永感恩德,必当舍命以报。
  3. 造句 设使数子区区为儿女之态,徒死牖下,焉能名垂竹帛,与天地相为不朽哉。
  4. 造句 顺德夫人义笃忠贞,志坚金石;名垂竹帛,望重华夷。
  5. 造句 愿诸公善事使君,以图名垂竹帛,功标青史,切勿效庶之无始终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