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ng tóng shí yì
成语解释:名称相同,而实质不一样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,而实相去千万也,此夫名同实异者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多用于事物
繁体字形:名同實異
英文翻译:The same name but different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实:1.内部完全填满,没有空隙:实心儿。把窟窿填实了。2.真实;实在(跟“虚”相对):实话。实心眼儿。实事求是。3.实际;事实:失实。名实相副。4.果实;种子:芡实(鸡头米)。开花结实。5.姓。
异:1.有分别;不相同:异口同声。大同小异。日新月异。求同存异。2.奇异;特别:异香。异闻。3.惊奇;奇怪:惊异。深以为异。4.另外的;别的:异日。异地。5.分开:离异。异爨(亲属分家)。6.姓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两个成语看起来像双胞胎,实际却藏着完全不同的灵魂。比如“无微不至”和“无所不至”,前者形容关怀细致入微,后者却暗示坏事做尽。同事生病时送药送饭是“无微不至”,但若是天天翻别人抽屉查手机,那可就成了“无所不至”的越界行为。
为什么这两个成语容易混淆?关键在于人们常被相似的“不至”二字迷惑。记得去年邻居王阿姨总给独居老人送饭,社区表彰她时用了“无微不至”,而楼下小卖部老板私自拆客人快递,大家背地里都说他“无所不至”。语言就像变色龙,穿上相同的外衣,内里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。
二、当“画饼充饥”遇见“望梅止渴”公司季度会上,张经理拿着PPT畅想上市蓝图,小李偷偷戳我胳膊:“这简直是现代版画饼充饥。”但隔壁老王却说:“好歹算望梅止渴,总比没有强。”这两个成语都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,但微妙差异在于:“画饼充饥”带着批判现实的尖锐,而“望梅止渴”更多是困境中的权宜之计。
我们该如何辨别这类“孪生成语”?观察它们的感情色彩很重要。上周朋友创业失败,我说他“别再望梅止渴了”,他反而振作精神重新开始;但若当时说他“整天画饼充饥”,恐怕会打击积极性。语言的分寸感,往往藏在成语的褒贬色彩里。
三、“耳濡目染”背后的教育启示家长群里最近热议“为什么孩子总学大人说话”。这让我想到“耳濡目染”和“潜移默化”的区别。表姐家五岁孩子能背古诗,她说这是“耳濡目染”的结果;而班主任更强调“潜移默化”的环境塑造。前者像春雨润物有声,后者如空气存在无形。
作为语文老师,我常建议家长:与其刻意教成语,不如让书架上堆满绘本,餐桌上多聊历史故事。某次家访发现,爱读《三国演义》的孩子,自然而然会用“三顾茅庐”形容诚意——这正是语言环境“随风潜入夜”的力量。
下次遇见“似曾相识”的成语,不妨多问一句:它们真如表面那般亲密无间吗?就像认识新朋友不能只看长相,了解成语更要读懂背后的故事。或许某天你会发现,这些文字精灵正在用独特的方式,悄悄丰富着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