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óng chóu dí kǎi
成语解释:见“同仇敌忾”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—明术》:“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,是未必和‘批评’或‘批判’者同仇敌慨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共同作战
繁体字形:同讎敵慨
英文翻译:filled with a common hatred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仇:[chóu]1.仇敌:疾恶如仇。同仇敌忾。2.仇恨:结仇。血泪仇。他们两家有仇。[qiú]姓。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慨:1.气忿:愤慨。2.感慨:慨叹。3.慷慨;不吝惜:慨允。
当班级里所有同学都为了下周的校际辩论赛熬夜查资料时,班主任欣慰地说:"看到你们同仇敌忾的样子,冠军奖杯已经在向我们招手了。"这个场景中,原本可能互相较劲的同学们忽然找到了共同目标,就像不同颜色的细沙被装入同一个玻璃瓶,在摇晃中形成了统一的色彩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需要"同仇敌忾"而不是各自努力?这让我想起小区物业费收缴的故事。去年冬天供暖系统故障,当张阿姨在业主群发起的维修基金募捐被置若罔闻时,她换了个说法:"各位,这次维修费缺口正好等于王老板家新买的游艇油箱容积。"这个幽默的"共同敌人"设定,让原本散沙般的业主们在三天内凑齐了款项。
职场中的例子更值得玩味。市场部小刘曾向我分享他们团队逆袭的经历:当季度业绩目标看似遥不可及,部门主管把月度报告会改成了"敌军情报分析室",用红色激光笔指着数据缺口说:"这些流失的客户就是我们共同的'敌寇'。"这种具象化的表达,让二十多个不同岗位的员工突然看清了共同战场。
有趣的是,现代生活中"同仇敌忾"的对象正在发生微妙变化。去年参加国际青年论坛时,有位新加坡代表说:"我们这代人真正的敌人,或许是气候变化这个无形的巨兽。"当台风季来临,看到各国救援队跨越国界协力救灾的场景,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现代演绎——共同的危机感正在重塑人类的合作方式。
或许有人质疑:过度强调"同仇"会不会局限视野?记得家乡茶农们处理虫害的经历。最初他们各自喷洒农药,后来发现联合建立生态防虫网更有效。这让我意识到,真正的"同仇敌忾"不是制造对立,而是通过明确共同挑战来激发集体智慧。就像夜晚划船的人们,只有认清暗流的方向,才能整齐地划动船桨。
在科技公司参与过AI伦理讨论会后,我有个新发现:当程序员、法务人员和产品经理围坐在投影仪前,那些关于算法偏见的讨论,本质上是在与"技术失控"这个潜在威胁形成新的统一战线。这种跨专业的协同,恰似不同兵种组成特遣队,各自发挥专长守护同一个堡垒。
观察街角新开的社区书店更有意思。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,店主没有抱怨时代变迁,而是发起"纸质书体验月",把电子设备称为"需要暂时休假的助手"。这种幽默的"树敌"方式,让周边居民自发组成了护书志愿者联盟。有时,定义合适的"敌"与"仇",本身就是门需要修炼的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