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lǐ gū lū
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不明白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一回:“老三还在那里叽哩咕噜说:‘是个好些儿的,就去中进士做官给我看,不要在我们家里混闲饭吃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说话或响声
繁体字形:嘰哩咕嚕
英文翻译:rumble sound of sb. talking indistinctly or of sth. rolling around
叽:拟声词。小鸟或小鸡的叫声:小鸟叽叽叫。
哩:[lī]〔哩哩啦啦〕形容零零散散或断断续续的样子:雨哩下了一整天。[lǐ](又音yīnglǐ)旧表示英制长度单位用字。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、国家标准计量局通知,淘汰“哩”,改用“英里”。[li]〈方〉助词。相当于“呢(ne)”“啦(la)”。
咕:拟声词。母鸡、斑鸠等的叫声。
噜:〔噜苏〕啰唆。苏(su)。
“叽哩咕噜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一串无意义的音节,但它其实常用来形容说话含糊不清、语速过快或内容难以理解的状态。比如:“老师讲课时突然叽哩咕噜说了一大串方言,全班同学面面相觑。”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会用这样的拟声词来描述沟通障碍?或许是因为它生动地模拟了声音的混乱感,让人瞬间联想到“听不清”的无奈场景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假设你在地铁里听到后排两人用陌生语言快速对话,可能会和朋友嘀咕:“他俩叽哩咕噜说啥呢?”这时候的“叽哩咕噜”既表达了听不懂的困惑,又带着点对未知事物的好奇。有趣的是,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却让听者立刻心领神会——语言的神奇之处正在于此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不用更正式的词替代?试比较“他们用晦涩的术语交流”和“他们叽哩咕噜说个不停”,前者像学术报告,后者却像漫画对话框里的气泡,瞬间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讲方言故事,明明每个字都像跳动的豆子般难以捕捉,但手脚并用的比划配上生动的拟声词,反而比标准普通话更有感染力。
在职场沟通中,“叽哩咕噜”现象更值得警惕。比如新同事对着满屏代码嘀咕:“这个模块的耦合度需要解耦重构……”对于非技术人员而言,这串专业术语无异于外星语言。这时候如果换成:“就像收拾乱糟糟的衣柜,我们要把衣服分类挂好”,沟通效率可能提升200%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沟通高手都懂得在必要时把“叽哩咕噜”翻译成“叮咚脆响”。
语言学家发现,人类对拟声词的理解存在跨文化共性。当你在国外超市指着咕嘟冒泡的汽水说:“这个饮料会咕噜咕噜”,即便语言不通,对方也能笑着递来一瓶可乐。这种原始的表达方式,或许比任何语法规则都更接近沟通的本质。下次遇到“叽哩咕噜”的场景时,不妨把它当作理解他人的新起点——毕竟,连猫咪的呼噜声都能传递情绪,人类的语言迷宫总有钥匙可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