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hán tí jī
成语解释: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。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。
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冬暖而儿号寒,年丰而妻啼饥。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极为贫困
繁体字形:號寒嗁饑
英文翻译:cry from hunger and cold
号:[hào]1.名称:国号。年号。2.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,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:苏轼字子瞻,号东坡。孔明是诸葛亮的号。3.商店:商号。银号。分号。宝号。4.标志;信号:记号。问号。加减号。暗号儿。击掌为号。5.排定的次第:挂号。编号。6.表示等级:大号。中号。小号。五号字。7.种;类:这号人甭理他。这号生意不能做。8.(号儿)指某种人员:病号。伤号。彩号。9.表示次序(多放在数字后)。a)一般的:第三号简报。门牌二号。b)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: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。10.姓。11.号令:发号施令。12.号筒。13.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。14.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:起床号。集合号。冲锋号。[háo]1.拖长声音大声叫唤:呼号。号叫。北风怒号。2.大声哭:哀号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啼:1.啼哭:啼笑皆非。哭哭啼啼。2.(某些鸟兽)叫:鸡啼。月落乌啼。虎啸猿啼。3.姓。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“号寒啼饥”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描述的是人在饥寒交迫时发出的哀嚎声,字面意思就是“因为寒冷而哭喊,因为饥饿而啼叫”。咱们先看个例子:村里遭遇洪灾后,许多家庭房屋被冲毁,粮食尽数泡烂,老人抱着孩子蜷缩在临时帐篷里号寒啼饥,场面令人揪心。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有人需要“号寒啼饥”吗?其实这个成语更多是象征性用法。比如某公司突然倒闭,上千名员工拿不到工资,房贷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,这时候说他们“虽未号寒啼饥,却也面临生存压力”,是不是特别贴切?成语的现代意义更多指向基本生活保障缺失的困境。
有个真实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去年冬天走访山区学校,看到孩子们穿着单薄校服在漏风的教室上课,午餐只有白饭配咸菜。这场景用“号寒啼饥”或许夸张,但那种为基本温饱挣扎的状态,确实能让人瞬间理解成语传递的辛酸感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价值在于警示作用。它像面镜子,照见人类生存的底线需求。现在有些年轻网友自嘲“月光族月底号寒啼饥”,虽然带着玩笑成分,却意外延续了成语的生命力——毕竟谁都可能经历捉襟见肘的时刻。
再举个反例可能会更清晰。冬奥会期间,各国运动员住在恒温公寓、吃着营养餐,这和“号寒啼饥”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反差恰好说明,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,保障体系健全后,成语描绘的场景会逐渐成为历史记忆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使用这类成语要注意语境分寸。比如朋友抱怨工资不够花,用“号寒啼饥”调侃就显刻薄;但描述战乱地区儿童处境时,这个成语又能瞬间唤起共情。语言就像调色板,关键看我们如何调配色彩浓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