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táo tòng kū
成语解释:号啕:大哭声。放声大哭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6回:“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,拿在后房灯下,对袈裟号啕痛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放声大哭
繁体字形:號啕痛哭
英文翻译:Wail and cry
号:[hào]1.名称:国号。年号。2.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,后来也指名以外另起的字:苏轼字子瞻,号东坡。孔明是诸葛亮的号。3.商店:商号。银号。分号。宝号。4.标志;信号:记号。问号。加减号。暗号儿。击掌为号。5.排定的次第:挂号。编号。6.表示等级:大号。中号。小号。五号字。7.种;类:这号人甭理他。这号生意不能做。8.(号儿)指某种人员:病号。伤号。彩号。9.表示次序(多放在数字后)。a)一般的:第三号简报。门牌二号。b)特指一个月里的日子:五月一号是国际劳动节。10.姓。11.号令:发号施令。12.号筒。13.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。14.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:起床号。集合号。冲锋号。[háo]1.拖长声音大声叫唤:呼号。号叫。北风怒号。2.大声哭:哀号。
啕:哭:号(háo)啕。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哭: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,有时候还发出声音:哭诉。放声大哭。
说到“号啕痛哭”,你会想到什么场景?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度悲伤、放声大哭的样子。比如:“得知亲人离世的消息后,她瘫坐在地,号啕痛哭,声音传遍了整个院子。”这里的“号啕”强调哭声之大,而“痛哭”则点明了情绪的强烈程度。为什么用“号啕”而不是“哭泣”?其实,“号啕”更贴近一种无法自控的情感爆发,仿佛痛苦从胸腔中直接冲了出来。
生活中,我们是否真的会见到这样的场面?举个例子,一个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,突然接到孩子重病的电话,连夜赶回家却得知抢救无效。那一刻,他可能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,只能跪在病床前号啕痛哭。这种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悲伤,还能引发共鸣——人在面对巨大打击时,情绪往往不受理性约束。
但“号啕痛哭”只能用在负面事件中吗?也不尽然。比如小说里可能有这样的情节:“失散多年的兄妹重逢时,两人紧紧相拥,号啕痛哭中夹杂着笑声。”这里用哭声表达喜悦的极致,反而比直接说“喜极而泣”更有冲击力。可见,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情绪的浓度,而非单纯区分悲喜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讲究克制情绪,这种“号啕痛哭”会不会显得夸张?个人认为,恰恰是这种“不体面”的真实,反而让人物更鲜活。就像电影里主角在雨中崩溃大哭的镜头,观众并不会觉得尴尬,反而会被代入情境。毕竟,人类的情感需要出口,而语言的存在正是为了捕捉那些难以言说的瞬间。
最后不妨思考:我们是否给“哭”赋予了太多限制?从“默默流泪”到“号啕痛哭”,每一种表达都是对生命的诚实回应。下次再读到这个成语时,或许可以试着感受文字背后的生命力——那是一种撕开体面外壳后,依然值得被书写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