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ǒu
  • xié
  • gě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ǒu xié cí gěi

成语解释:谓言辞诙谐敏捷。
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上以朔口谐辞给,好作问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口諧辭給

英文翻译:To give verbally

口谐辞给的意思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谐:1.和谐:谐音。谐调。2.(事情)商量好;办妥(多指跟别人打交道的事情):事谐之后,即可动身。3.诙谐:谐谑。谐戏。亦庄亦谐。

辞:1.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。2.言语文词:辞令。修辞。3.告别:辞行。4.不接受;请求离去:辞谢。辞职。5.解雇:辞退。他被老板辞了。6.躲避;推托:万死不辞。不辞辛苦。

给:[gěi]1.交付,送与:给以。送给。献给。2.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:给他一顿批评。3.替,为:给大家帮忙。4.被,表示遭受:房子给火烧掉了。5.把,将:请你随手给门送上。[jǐ]1.供应:供给。补给。给养。自给自足。2.富裕,充足:家给人足。

成语评论

口谐辞给」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拆开看其实挺有意思的——"口谐"指说话风趣,"辞给"则是言辞敏捷。合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既能幽默逗乐,又能快速接话。比如朋友聚会时讲段子逗得大家哈哈笑,或者在尴尬场合用一句俏皮话化解冷场,这就是典型的"口谐辞给"。

有人可能会问:"说话幽默真有那么重要吗?"咱们举个历史例子:战国时期的苏秦游说各国时,不仅逻辑清晰,还常穿插寓言故事,用轻松的方式讲大道理。当时齐国国君听他说"鹬蚌相争"的比喻,原本板着的脸突然笑出声,当场答应合纵抗秦。这说明幽默感能像润滑剂,让严肃的沟通变得顺畅。

不过要注意分寸。北宋文人苏轼在《赤壁赋》里既有"寄蜉蝣于天地"的深刻,也有"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"的俏皮。这说明真正的高手懂得在正经与诙谐之间找平衡。就像现代职场的汇报,开场先抛个小玩笑活跃气氛,再切入正题,既不会显得轻浮,又能抓住听众注意力。

我发现现在有些年轻人刻意模仿网络热梗,反而显得生硬。其实真正的幽默感来自于观察生活。上周在地铁站看到个姑娘手机掉进轨道缝隙,她居然自嘲:"看来手机想体验地铁的速度感。"这种即兴的幽默化解了尴尬,比背网络段子生动百倍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我们羡慕别人妙语连珠时,是否想过这背后是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练习?就像学书法先临帖再创作,幽默感也需要从模仿开始,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。下次遇到冷场时,试着用观察到的细节编个小故事,或许就能打开新局面。

"口谐辞给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