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ǒu hán tiān xiàn
成语解释:天宪:指朝廷法令。比喻说话就是法律,可以决定人的生死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宦者传论》:“手握王爵,口含天宪,非复掖廷永巷之职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;含贬义,比喻说话就是法律
繁体字形:口含天寰
英文翻译:It's natural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含:1.东西放在嘴里,不咽下也不吐出:含一口水。含着橄榄。2.藏在里面;包括在内;容纳:含着眼泪。这种梨含水分很多。工龄满三十年以上(含三十年)者均可申请。3.带有某种意思、情感等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宪:1.法令:宪令。2.宪法:立宪。违宪。宪章。3.姓。
“口含天宪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,但它的含义其实很贴近生活。字面意思是“嘴里含着天子的法令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极具权威性,仿佛代表不可违抗的规则。比如在古代,钦差大臣宣读圣旨时,百姓跪地聆听的场景,就是典型的“口含天宪”——他的一字一句都代表着皇权,容不得半点质疑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权威感”吗?举个例子,公司CEO在全员大会上宣布重大战略调整,台下员工屏息记录,这时候CEO的发言就带有“口含天宪”的意味。但有趣的是,现在更多领导者会采用“我说清楚了吗”代替“你们听懂了吗”,这种转变恰恰说明:权威性与亲和力可以并存。
生活中其实处处藏着“口含天宪”的影子。比如父母对孩子说:“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家”,这句话之所以有分量,不仅因为身份差异,更源于背后的关爱与责任。我曾见过一位老师,她批评学生时总会先说:“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有点重,但每一句都为你着想。”这种提前铺垫既保留了话语的权威性,又消解了对抗感。
值得思考的是:当权威遭遇质疑时该怎么办?去年某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上,工程师当场指出CEO的技术参数错误。这位CEO没有恼怒,反而说:“专业问题就该交给专业的人。”这个反转告诉我们,“口含天宪”不等于永远正确,真正的权威来自敢于承认局限的底气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最妙的是它暗示了语言的重量。就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,律师的辩护词,甚至是外卖小哥那句“祝您用餐愉快”,当话语与角色责任深度融合时,平凡的表达也会产生不凡的力量。关键在于,我们是否能让自己的话既承载分量,又传递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