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ǒu
  • zhōng
  • zǎo
  • s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ǒu zhōng zǎo shī

成语解释: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,犹如口中之虱。故又作“口中虱”。

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·七术》:“(王)以临东阳,则邯鄣口中虱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易消灭的敌人

繁体字形:口中蚤虱

英文翻译:Flea in the mouth

口中蚤虱的意思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
蚤:1.跳蚤,也叫虼蚤。昆虫。黑褐色,无翅,善跳跃。吸食人、畜血液,传染鼠疫等疾病。2.古又同“”。

虱:1.虱子,昆虫。体小,灰白色。寄生在人、畜身上,吸食血液,能传染疾病。2.某些吸食植物汁液的农业害虫。如稻飞虱、木虱、粉虱。

成语评论

口中蚤虱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,对吧?其实它原本指的是嘴里长了跳蚤和虱子,比喻说话不谨慎、容易惹麻烦。不过这个成语在现代并不常用,甚至很多人可能没听过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一个描述“嘴里长虫子”的比喻,会被用来形容说话的问题呢?

举个例子,假设小明在会议上突然说:“我觉得老板的方案完全是浪费钱。”结果引发同事们的激烈争论——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,小明的话像“口中蚤虱”,不仅让人听着难受,还带来了意料之外的麻烦。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带点幽默感,能让人立刻联想到说话不当的后果。

其实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交中的“说话翻车”现象。比如在朋友圈吐槽同事,结果忘了屏蔽当事人;或者在家族群里转发谣言被长辈当场揭穿。这些场景里,“口中蚤虱”的比喻意外贴切——那些没经过思考就蹦出来的话,可不就像不受控制的小虫子,随时可能引发尴尬甚至冲突吗?

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藏着古人的智慧。他们用夸张的比喻提醒我们:语言就像活物,说出去的话可能自己“长腿乱跑”。这让我想起以前学辩论时老师总强调的“三秒法则”:重要的话先在脑子里转三圈再说。虽然现在大家说话节奏更快了,但这种谨慎态度依然适用。

有趣的是,现代语言学研究发现,人类平均每天说1.6万个单词,其中约10%属于“无效沟通”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要创造这类警示性的成语。就像手机输入法有撤回功能一样,“口中蚤虱”本质上也是种语言撤回提醒——在话说出口前,先想想会不会变成让人抓狂的“小虫子”。

下次遇到想脱口而出的话时,不妨想象舌尖上真的有小虫子在爬。这种略带滑稽的画面感,说不定能帮我们按下暂停键,把可能伤人的话换成更温和的表达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控制语言“小虫子”的繁殖速度,也是种难得的社交修养。

"口中蚤虱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