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òu
  • wǎng
  • báo
  • lá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òu wǎng báo lái

成语解释: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。

成语出处: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厚往而薄来,所以怀诸侯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厚往,谓诸侯还国,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。薄来,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。如此,则诸侯归服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厚往薄來

英文翻译:giving more and getting less

厚往薄来的意思

厚:1.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(跟“薄”相对):厚木板。厚棉衣。嘴唇很厚。2.厚度:下了两寸厚的雪。3.(感情)深:深情厚谊。交情很厚。4.厚道:宽厚。忠厚。5.(利润)大;(礼物价值)大:厚利。厚礼。6.(味道)浓:酒味很厚。7.(家产)富有;殷实:家底儿厚。8.优待;推崇;重视:厚此薄彼。厚今薄古。9.姓。
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
薄:[báo]1.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。与“厚”相对:薄片。2.淡:酒味薄。3.(感情)冷淡:待他不薄。4.不肥沃:薄田。[bó]1.微;少;弱:薄技。薄产。单薄。2.不厚道;不庄重:刻薄。轻薄。3.看不起;慢待:鄙薄。厚此薄彼。4.迫近;靠近:日薄西山。[bò]〔薄荷〕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茎方形,叶对生,茎、叶有清香味,为清凉解表药,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(用于食品、日用品等)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成语评论

厚往薄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给予别人的很丰厚,自己得到的却很微薄”,常用来形容付出远大于回报的行为。生活中,哪些场景可以用它来描述呢?

比如同事小王,总是主动帮团队加班赶工,甚至牺牲周末时间,但升职加薪时却总被忽略。有人问他:“你这么做图什么?”小王笑着说:“大家合作愉快就好,我不计较这些。”——这种“掏心掏肺却收获寥寥”的状态,正是“厚往薄来”的生动写照。

为什么有人明知吃亏还选择厚往薄来

我曾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社区志愿者张阿姨每天义务打扫楼道,二十年如一日。问她原因,她说:“看着楼道干净,心里就敞亮。”这让我想到,有些付出本就不为即时回报,而是追求精神满足或长远价值。就像播种可能不会立刻结果,但土地记得每一粒种子的善意。

在商业合作中,这种情况也值得玩味。某创业公司曾免费为合作伙伴开发定制系统,虽然短期亏损,却因此建立了行业口碑,三年后客户主动带着新项目找上门。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:“厚往”的本质可能是战略投资,而“薄来”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
如何平衡付出与收获?

我家楼下水果店老板有个原则:每次称重都主动抹零,还会多送两个橘子。有人笑他傻,他却说:“少赚五毛钱,多留个回头客。”果然,他的店铺成了整条街人气最旺的。这让我意识到,主动让利的行为看似“薄来”,实则构建了更牢固的关系网络——这种智慧,或许比精打细算更接近商业本质。

当然,凡事讲究适度。就像浇花太多反而烂根,持续单向付出可能耗尽能量。有个朋友总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,连续熬夜工作却不敢谈报酬,最终累垮身体。这件事给我敲响警钟:践行厚往薄来时,别忘了给自己的水杯留点水——毕竟,可持续的付出才能创造真实价值。

观察公园里的许愿池很有意思:人们不断往里投硬币,池水却始终保持平衡。原来底部连通着暗渠,既能承载美好期盼,又不会过度膨胀。这或许给我们启发:在给予与获得之间,也需要设计这样的“动态平衡系统”,让善意流动而不枯竭。

厚往薄来的造句

  1. 造句 有的朝贡方物,明成祖厚往薄来,“其以土物来市者,官给钞酬其值”。
  2. 造句 由于朝贡贸易奉行“厚往薄来”的原则,对于维持了28年的郑和下西洋,它只能是亏本的买卖。
  3. 造句 郑和下西洋执行“厚往薄来”的既定方针,并贯彻于下西洋的始终,这反映我中华泱泱大国的胸怀。
  4. 造句 其一,“厚往薄来”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。
  5. 造句 “厚往薄来”的政策,在郑和下西洋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。
  6. 造句 郑和下西洋,明朝实行‘厚往薄来’,没有侵占他国一亩土地,得到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欢迎。
  7. 造句 因为明朝政府奉行“厚往薄来”的原则,坚持送出的总是要比得到的多,受到海外诸国的广泛欢迎,无不踊跃朝贡。
  8. 造句 朝贡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,带有封建宗主国“厚往薄来”的性质。
  9. 造句 古代中国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她不但有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成就,而且坚守和平交往、厚往薄来、利他主义等“王道”理念。
  10. 造句 像郑和下西洋这段,我们建立了体制,实际上一种叫朝贡贸易体制,就是鼓励四夷来中国进贡,我们厚往薄来,而不在乎其中的经济利益。

"厚往薄来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