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àn
  • ér
  • zà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uàn xí ér zàng

成语解释: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。极言葬礼之薄。
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梁鸿》:“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,封修远伯,使奉少昊后,寓于北地而卒。鸿时尚幼,以遭乱世,因卷席而葬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卷蓆而奘

英文翻译:To be buried under a mat

卷席而葬的意思

卷:[juàn]机关里保存的文件:卷宗。调卷。查卷。[juǎn]1.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:把竹帘子卷起来。卷起袖子就干。烙饼卷大葱。2.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:风卷着雨点劈面打来。汽车卷起尘土,飞驰而过。她卷入了这场争论。3.裹成圆筒形的东西:铺盖卷儿。把挂历裹成一个卷儿寄出去。4.(卷儿)卷子(juǎn·zi):花卷儿。金银卷儿。5.用于成卷儿的东西:一卷纸。一卷铺盖。

席:1.用苇篾、竹篾、草等编成的片状物,用来铺炕、床、地或搭棚子等:草席。凉席。炕席。一领席。2.座位;席位:出席。入席。缺席。退席。硬席。软席。来宾席。3.特指议会中的席位,表示当选的人数。4.成桌的饭菜;酒席:摆了两桌席。5.用于所说的话语或成桌的酒菜:一席话。一席酒。6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葬: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:火葬。海葬。

成语评论

卷席而葬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古人对待生命的态度。比如《晋书·刘毅传》记载:“及卒,家无余财,唯书百卷,家人卷席而葬。”这里的刘毅虽然清贫,但以书籍为伴,死后只用草席下葬,反而凸显了他的精神追求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卷席而葬”?其实这和古代物质条件有关。普通百姓生活艰难,死后用草席裹尸既符合现实需求,也体现了“厚养薄葬”的观念——生前尽心奉养,死后简单处理。比如东汉隐士梁鸿去世时,朋友就“卷以草席”将他安葬,这种朴素的仪式反而让后人记住了他的高洁品格。

换个角度看,卷席而葬未必全是悲凉。北宋文人林逋终身不仕,隐居西湖孤山,死后同样草草下葬。但人们记住的是他“梅妻鹤子”的洒脱,而非葬礼的简陋。这让我想到,现代人常纠结于葬礼排场,却容易忽略一个人真实的生活痕迹——生命的价值,或许更在于如何活过,而非如何被埋葬。

这种习俗在今天还有意义吗?我曾在山区见过老人提前备好竹席,说是“走的时候别麻烦孩子”。这种豁达反而比大操大办更触动人心。当代社会提倡环保葬、树葬,某种程度上和“卷席而葬”的精神相通——当我们放下对形式的执着,或许能更纯粹地面对生命本身。

再看《红楼梦》里晴雯被草草卷席拖走的桥段,曹雪芹用这个细节既写实又暗含批判。可见“卷席而葬”在不同语境中能传递完全不同的信息。它像一面镜子,既照出贫富差距,也映出人们对生死态度的差异。或许我们应该少些对葬礼规格的计较,多些对生命质量的关注——毕竟,真正能留下的从来不是棺木的材质,而是曾经温暖过世界的痕迹。

"卷席而葬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