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én
  • qiáng
  • z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ó wén qiáng zhì

成语解释:博:广博;闻:传闻;志:记住,记忆。指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

成语出处:先秦 荀况《荀子 解蔽》:“博闻强志,不合王制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记忆力

繁体字形:博聞強志

英文翻译:have wide learning and a retentive memory

博闻强志的意思

博:1.(量)多;丰富:渊博。地大物博。博而不精。2.通晓:博古通今。3.大:宽衣博带。4.姓。5.博取;取得:聊博一笑。以博欢心。6.古代的一种棋戏,后来泛指赌博:博徒。博局。

闻:1.听见:听而不闻。耳闻不如目见。2.听见的事情;消息:见闻。新闻。奇闻。3.有名望的:闻人。4.名声:令闻。秽闻。5.用鼻子嗅: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?6.姓。
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
志:1.志向;志愿:立志。得志。志同道合。2.志气;意志:人穷志不短。3.姓。4.称轻重;量长短、多少:用秤志志。拿碗志一志。5.记:志喜。志哀。永志不忘。6.文字记录:杂志。县志。《三国志》。7.记号:标志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,你问“博闻强志”这成语咋用?说白了,它形容一个人知识面广、记忆力强,就像行走的百科全书。举个例子,老王可是咱们单位的“活字典”,从量子物理到唐宋诗词,他都能接上话——这哥们儿可不就是“博闻强志”的典型嘛!

等等,有人可能想问:“这成语和‘学富五车’有啥区别?”嘿,问得好!虽然都夸人有学问,但“博闻强志”更强调见闻广博+记性特好。比如司马迁写《史记》,既要博览皇家藏书(博闻),又要记住各地风土人情(强志),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。

那在职场里怎么用呢?举个栗子,市场部张姐总能精准引用行业报告数据,客户当场就被镇住了。这时候夸她“您真是博闻强志”,可比直接说“厉害”有文化多了,你说是吧?

不过咱得提醒一句,这年头信息爆炸,光靠死记硬背可不够看。我觉着啊,“博闻强志”的新解应该是“会搜索+懂筛选”。就像我家小侄女,虽然记不住所有古诗,但她知道怎么快速找到靠谱资料,这不也是种现代版的博闻强志么?

说到底,这成语的精髓在于知识的宽度和记忆的深度要齐头并进。就像吃火锅,光有各种食材(博闻)不够,还得有能煮透的炉子(强志)才行。各位看官,您觉得在短视频刷不停的今天,咱们该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?不妨从每天专注读半小时书开始练起呗!

最后提个醒,博闻强志虽好,可别变成“两脚书橱”哦。知识得用起来才有价值,就像老话说的“茶壶煮饺子——倒不出来”可不行。您瞧那些真正厉害的人物,哪个不是既能引经据典,又能把道理讲得接地气?

博闻强志的造句

  1. 造句 伟大诗人屈原博闻强志,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,擅长辞令。
  2. 造句 你看他的文章,就知道其人博闻强志.
  3. 造句 《史记》记载,屈原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
  4. 造句 令郎才思敏捷,博闻强志,小小年纪见解不凡,院试文章文从字顺,立意新奇,阐述得当,比起其他人要高明许多,我取令郎也是因为这些原因。
  5. 造句 字松林,幼时喜剑术,博闻强志,家人皆曰有挺拔之气,如林中之松。
  6. 造句 屈原很有学问和才干,他“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
  7. 造句 如侯插嘴道,使君真是博闻强志,不是一般只记律令的大吏可比,念念不忘的是如何砥砺我大汉的风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