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án fāng zhī qiáng
成语解释:南方坚强刚毅之人
成语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中庸》:“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强与?抑而强与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南方之强
英文翻译:The power of the South
南:[nán]1.方向。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。与“北”相对:指南针。南方。2.指中国南方:南货。南味。[nā]〔南无〕梵语音译词。佛教用语。表示尊敬或皈依:南阿弥陀佛。无(mó)。
方:1.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。2.正直:品行方正。3.方向;方面:东方。双方。4.办法:千方百计。领导有方。5.地点;地区:前方。方言。6.治病的药单:药方。处方。7.工程上指土、石等堆积一立方米:土方。8.数学上指自乘的积:乘方。9.副词。正在;方才:方兴未艾。如梦方醒。年方十六。10.表示响度级的单位。将声音与一个1,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,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,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。旧写作㕫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方形的东西:一方砚台。两方图章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说到“南方之强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“南方人特别能吃苦”,但这个词的内涵其实更丰富。举个例子,某位企业家在创业初期资金链断裂,但他靠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,迅速调整产品定位,最终逆风翻盘。这种灵活变通的生存智慧,正是“南方之强”的生动体现。
南方之强到底强在哪儿?有人说是地理气候造就的韧性——南方多雨水、台风,人们习惯了应对突发状况;也有人说是商贸传统培养的务实精神,比如潮汕商人“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”的拼劲。但在我看来,真正的“强”在于能屈能伸:既能像竹子般随风摇摆却不折断,也能像榕树般抓住机会扎根生长。
最近遇到个案例很有意思。一家广州老字号茶楼,面对网红奶茶的冲击,既保留了虾饺烧卖的传统手艺,又开发出“盲盒点心套餐”吸引年轻人。这种“守得住根基,玩得转新潮”的本事,不就是现代版南方之强吗?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强大不是硬碰硬,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。
有个现象值得玩味:北方朋友常惊讶于南方餐馆的小份量菜式。这背后藏着生存哲学——少而精的尝试降低了试错成本,就像温州商人“小商品闯大市场”的逻辑。这种“以小博大”的智慧,让南方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抢占了先机,也印证了“强”未必是体量上的压倒性优势。
最后想说,南方之强不是地域优越感,而是一种方法论。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经营,学会在变化中保持定力,在坚守中寻找突破,或许比单纯比拼“谁更硬气”更有现实意义。就像珠江三角洲的咸淡水交汇处,正因为包容了不同特质,才能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