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i ér tiē fù
成语解释:指因生活所迫,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 良政传 虞愿》:“陛下起此寺,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,佛若有知,当悲哭哀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生活贫困
繁体字形:賣兒貼婦
英文翻译:Peddler's wife
卖:1.拿东西换钱(跟“买”相对):卖房子。把余粮卖给国家。2.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:卖国。把朋友给卖了。3.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卖劲儿。卖力气。4.故意表现在外面,让人看见:卖功。卖弄。卖俏。5.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卖炒腰花。6.姓。
儿:1.雄性的:儿马。儿狗。2.后缀(注音作r)。3.名词后缀,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。a)表示小:盆儿、棍儿、窟窿儿、小车儿。b)表示词性变化:吃儿、盖儿、卷(juǎn)儿(动词名词化);亮儿、尖儿、零碎儿(形容词名词化)。c)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:门儿、根儿、油水儿。d)区别不同事物:白面—白面儿(海洛因),老家—老家儿(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)。4.少数动词的后缀:玩儿。火儿。参看〖儿化〗。“兒”
贴:1.粘,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:贴金。粘贴。剪贴。2.靠近,紧挨:贴近。贴切(密合、恰当、确切)。贴心。3.添补,补助:补贴。津贴。倒(dào)贴。贴息(用期票调换现款时付出利息)。4.同“帖”。5.传统戏剧角色名:贴旦(次要的旦角。简称“贴”)。
妇:1.已婚的女子:少妇。2.女子的通称:妇科。3.妻子:夫妇。4.古指儿媳。
“卖儿贴妇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它原本用来形容旧社会穷人在极端困境下被迫卖掉子女、抵押妻子的悲惨场景。比如:“灾荒年间,村里饿殍遍野,王老汉攥着半袋糙米蹲在墙角,脑海里竟闪过卖儿贴妇的念头——这个画面让人脊背发凉。”这样的描述瞬间把成语的沉重感具象化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早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,学这个成语还有什么用?其实这个成语的价值,在于它像面镜子,照出了人性在生存压力下的挣扎。就像去年新闻报道里,某地父母为凑手术费在网上发起募捐,网友评论“这和旧社会卖儿贴妇有什么区别”,这里就用现代语境激活了成语的隐喻力量。
换个角度看,成语也在提醒我们社会救济体系的重要性。记得我老家有位独居老人,去年社区开通了“以劳换餐”服务,他每天帮着整理图书就能吃上热乎饭。这种创新帮扶,不正是避免现代版“卖儿贴妇”的暖心举措吗?个人认为,成语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记录历史,更在于启迪今人构建更完善的社会安全网。
再举个反向用例。最近看到自媒体用“当代年轻人宁愿‘卖’时间给公司也不愿结婚”作标题,虽然有些夸张,但巧妙地将成语解构为对工作生活失衡的反思。这种灵活运用,反而让老成语焕发了新活力,说明语言就像活水,总能在时代河床里找到新的流淌方式。
当我们再听到“卖儿贴妇”这个词,与其单纯感慨旧社会的黑暗,不如思考如何在当下守护每个家庭的尊严。就像社区志愿者说的那句:“让‘不得已’三个字永远退出民生词典,才是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。”或许这才是这个成语留给当代最珍贵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