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miàn mái fú
成语解释: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。
成语出处:《前汉书平话》中卷:“会天下诸侯,困羽九重山前,信定十面埋伏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
繁体字形:十靣埋伏
英文翻译:ambush on all sides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埋:[mái]1.(用土、沙、雪、落叶等)盖住:埋藏。埋地雷。2.隐藏:埋伏。隐姓埋名。[mán]〔埋怨〕抱怨;责备。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“十面埋伏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常让人联想到危机四伏的场景。比如某创业团队开发新产品时,资金链紧张、同行竞争激烈、政策突然调整,负责人感慨道:“现在真是十面埋伏,但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。”这样的处境生动诠释了成语含义——多方压力形成的包围态势。
有人可能会问:古代典故和现代生活有什么关系?其实故事内核从未改变。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,韩信布下十面埋伏大败项羽,这种战术思维至今仍在商战、体育竞技等领域延续。就像足球教练布置战术时说的:“对手采用十面埋伏式防守,我们要用多点突破破解。”
普通人如何应对“十面埋伏”?我曾目睹外卖骑手在暴雨天同时处理系统派单错误、客户催单、电动车故障,他边修车边联系客服:“您稍等,我保证20分钟内送到。”这种在多重压力中保持镇定的智慧,正是成语给现代人的启示——困境中往往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。
有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开始用新方式解读传统成语。某游戏主播被五支队伍包围时大喊:“这波十面埋伏打不过,兄弟们快战略转移!”弹幕瞬间刷满“学到了”。语言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这种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使用中。
当我们说“十面埋伏”时,不应只看到危险,更要看到突破的可能性。就像登山者遭遇暴风雪时,领队会重新规划路线:“每个方向都有风险,但东北坡的冰裂缝最少。”这种在限制中寻找机会的思维,或许才是成语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