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ráo
  • zhu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fū ráo zhuī

成语解释:见“十夫楺椎”。
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中山靖王刘胜传》:“夫众煦漂山,聚蚊成雷,朋党执虎,十夫桡椎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力气大

繁体字形:十夫橈椎

英文翻译:Radial vertebra of ten husband

十夫桡椎的意思
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
夫:[fū]1.丈夫(zhàng·fu):夫妻。夫妇。姐夫。姑夫。2.成年男子:匹夫。一夫守关,万夫莫开。3.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:渔夫。农夫。轿夫。4.旧时服劳役的人,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:夫役。拉夫。5.姓。[fú]1.指示代词。那;这:独不见夫螳螂乎?2.人称代词。他:使夫往而学焉。3.a)用在一句话的开始:夫战,勇气也。b)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:人定胜天,信夫。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
桡:[ráo]1.〔桡骨〕前臂靠大指一侧的骨头。2.桨,楫。[náo]1.古同“”,削弱。2.古同“”,打扰。

椎:[zhuī]椎骨,人和其他脊椎动物背部中央构成脊柱的短骨:颈椎。胸椎。[chuí]1.敲打用的一种工具。现通常写作槌:木椎。2.用椎打:椎杀。3.迟钝:椎鲁(愚笨)。

成语评论

你知道"十夫桡椎"这个成语怎么用吗?举个例子:社区改造老旧公园时,最初只有王叔天天去清理垃圾。后来他发动邻居们轮流值班,三个月后杂草丛生的角落变成了花坛,这就是"十夫桡椎"的力量——个人的坚持加上群体的参与,才能移山填海。

有人会问:"为什么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呢?"就像去年我们公司开发新产品,张工独自加班三个月做出的方案总被否决。后来他组建跨部门小组,程序员、设计师、市场专员共同讨论,结果用两周时间就找到了突破口。个体的智慧像星火,群体的协作才是燎原的烈焰。

我常观察广场舞队伍的变化。领舞的李阿姨最初对着空气比划动作,现在带动了三十多人定期排练。上周她们在社区晚会表演时,连坐在轮椅上的陈奶奶都跟着拍手打节奏。这种自发形成的集体能量,恰恰印证了"十夫桡椎"的现代演绎——每个人都是传递火把的接力者。

有个有趣的发现:智能手机的普及让"十夫桡椎"有了新形态。去年暴雨导致山区公路塌方,驴友小王用无人机勘察后,在徒步爱好者群里发起众筹。三天内来自全国237人的小额捐款,加上当地村民义务出工,硬是在雨季抢修出一条便道。数字化时代,协作半径早已突破地理限制。
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。就像拼图游戏,单块拼板再精美也构不成画面,但每块找准自己的位置,就能呈现震撼全景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别急着当孤胆英雄,试试当第一个举起火把的人,总会遇见同行的举火者。

"十夫桡椎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