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wén wǔ gōng
成语解释: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,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。
成语出处:《孙子·谋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军事
繁体字形:十圍五攻
英文翻译:troops more than ten times of the enemy can surround it , and troops more than five times can attack
十:1.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达到顶点:十足。十分。十成的把握。3.姓。
围:1.环绕;包围:围绕。围城。2.四周:周围。外围。3.围子,圈起来作拦阻或遮挡的东西:床围。4.某些物体的周长:腰围。胸围。5.量词。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,或两只胳膊合拢起来的长度为一围:腰大十围。树大十围。
五:1.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。相当于简谱的“6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攻:1.攻打;进攻(跟“守”相对):围攻。攻城。能攻能守。攻下敌人的桥头堡。2.对别人的过失、错误进行指责或对别人的议论进行驳斥:群起而攻之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3.致力研究;学习:专攻。一门心思攻外语。4.姓。
“十围五攻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打仗的策略?没错!它最早出自《孙子兵法》,原意是说:如果兵力是敌人的十倍,就包围对方;如果是五倍,就直接进攻。但今天,它更多用来形容“在绝对优势下稳操胜券”的状态。比如:“公司掌握了核心技术,市场份额又占绝对优势,这次的竞争简直是十围五攻,毫无悬念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十倍兵力才能包围?其实古人用“十围五攻”强调的是资源碾压的重要性。就像考试前复习了十遍的人和只看了一遍的人,谁更从容?生活中很多看似困难的事,只要准备足够充分,难度就会直线下降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“老王开早餐店,提前三个月调研了附近五个小区的客流,又尝遍了二十家竞争对手的招牌产品,开业当天直接推出‘十元吃到饱’套餐,这招十围五攻让隔壁包子铺老板直叹气。”这里的关键词是信息差和资源整合——当你在多个维度建立优势,胜利自然水到渠成。
但绝对优势就一定能赢吗?我倒觉得这个成语藏着个陷阱:过度依赖优势反而可能轻敌。就像打游戏时满级账号被新手用策略反杀,现实中也不乏大企业被小团队创新颠覆的案例。所以“十围五攻”更像一种提醒:优势要转化为胜势,还需要精准的执行力。
最近看到个有趣的现象:短视频平台上,某个乡村教师用十部手机多角度直播手工课,单月涨粉百万。网友评论说这是“新时代的十围五攻”——用设备数量弥补拍摄技术的不足,用内容密度打破流量壁垒。这或许说明:现代社会的“兵力”早已不局限于传统资源,创意和差异化同样能形成包围之势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很多人习惯把“十围五攻”等同于“砸钱就能赢”,其实它更接近“用系统性思维分配资源”。比如想学新技能,与其每天苦练2小时却方法混乱,不如花1小时跟顶尖老师学技巧,再用1小时针对性练习——这种“资源聚焦+策略组合”的模式,或许才是普通人破局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