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uāng miù zhèng sú
成语解释:纠正错误,矫正陋习。
成语出处:唐·颜师古有《匡谬正俗》八卷。田北湖《与某生论韩文书》:“嗟呼!后人之于古人,人誉亦誉,人毁亦毁,因其一节之长,遗其全体之短,习非胜是,好恶不公,有起而匡谬正俗者,辄谓伤忠厚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匡謬正俗
英文翻译:To converse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wrong
匡:1.纠正:匡谬。2.救;帮助:匡助。匡我不逮(帮助我所做不到的)。3.粗略计算;估计:匡计。匡算。匡一匡。4.料想(多见于早期白话):不匡。5.姓。
谬:1.错误的;荒唐的:谬论。2.差错: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正:[zhèng]1.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(跟“歪”相对):正南。正前方。前后对正。这幅画挂得不正。2.位置在中间(跟“侧、偏”相对):正房。正院儿。3.用于时间,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:正午。4.正面(跟“反”相对):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。5.正直:正派。公正。方正。心术不正。6.正当:正路。正理。钱的来路不正。7.(色、味)纯正:正红。正黄。颜色不正。味道不正。8.合乎法度;端正:正楷。正体。9.属性词。基本的;主要的(区别于“副”):正文。正编。正本。正副主任。10.姓。[zhēng]正月:新正。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“匡谬正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有人误传“吃木瓜能丰胸”,结果身边朋友天天啃木瓜,这时候如果有人拿出科学依据说“其实这没有医学根据”,这就是在“匡谬正俗”——纠正错误认知,引导正确观念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辟谣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对象范围。“辟谣”针对具体事件,而“匡谬正俗”更偏向于纠正长期存在的错误观念或不良习俗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老一辈常说“坐月子不能洗澡”,年轻妈妈查阅现代医学资料后说服家人改变观念,这既是家庭沟通,也是文化层面的匡谬正俗。
记得去年公司里有个乌龙事件吗?同事误传“公司要取消年终奖”,搞得人心惶惶。后来部门主管特意开会澄清,还贴出红头文件,这才平息了风波。这种及时制止错误信息传播的行为,本质上就是在实践“匡谬正俗”。有趣的是,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反而越凸显。
个人觉得,匡谬正俗最难的不是指出错误,而是如何让人心平气和地接受改变。就像劝朋友别轻信“每天一万步最健康”的说法,光甩出运动医学研究还不够,得用“其实不同年龄适合的运动量不同”这样更柔和的表达方式。这提醒我们:纠正错误时,态度和技巧往往比事实本身更重要。
观察现在的网络环境,会发现匡谬正俗正在以新形态存在。比如科普博主用动画解释“手机辐射无害”,美食UP主拍摄传统酿酱油过程破除“工业勾兑”谣言。这种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真相的做法,让古老的成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。或许在未来,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圈里的“匡谬正俗者”。
当我们看到地铁里有人主动提醒“扫码领礼品可能是诈骗”,或者在家族群里转发权威媒体发布的防骗指南,这些微小举动都在构建更理性的社会环境。匡谬正俗从来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利,它更像接力赛——每个人接过真相的火炬,再传递给下个需要的人。这样的传承,或许正是文明进步最朴素的推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