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à bēi tòng wéi lì liàng
成语解释:化:变。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
成语出处:赵朴初《永难忘(自度曲)》:“闻号召,意深长:‘化悲痛为力量!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吊唁等
繁体字形:化悲痛為力量
英文翻译:Turn grief into strength
化:[huà]1.变化;使变化:化脓。化名。化装。顽固不化。泥古不化。化整为零。化悲痛为力量。2.感化:教化。潜移默化。3.熔化;融化;溶化:化冻。化铁炉。太阳一出来,冰雪都化了。糖放到水里就化了。4.消化;消除:化食。化痰止咳。食古不化。5.烧化:焚化。火化。6.(僧道)死:坐化。羽化。7.指化学:理化。化工。化肥。8.后缀。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,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:绿化。美化。恶化。电气化。机械化。水利化。9.姓。10.(僧道)向人求布施:募化。化缘。化斋。化了些米面来。[huā]同“花2”。
悲:1.伤心:悲喜交集。2.怜悯:慈悲。3.悲壮:悲歌。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量:[liàng]1.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。如升、斗等。2.限度:胆量。力量。3.数量:降雨量。产量。4.估计;衡量:量力而行。5.哲学范畴。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,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如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轻重、快慢等。[liáng]1.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、长短或其他性质:量地。量血压。2.估计;衡量:打量。思量。
生活中难免遇到打击,但「化悲痛为力量」究竟是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,朋友小张被公司裁员后,没有一蹶不振,反而报名学习编程课程,半年后转型成为自由开发者。这背后藏着什么心理机制?或许答案在于:当痛苦无法回避时,主动将其转化为行动燃料,反而能突破原有局限。
为什么说悲痛能成为力量的催化剂?就像古代成语「卧薪尝胆」的故事,越王勾践在战败后每天睡柴草、尝苦胆,用屈辱感不断提醒自己复国目标。这种将负面情绪与正向行动绑定的方式,本质上是通过「认知重构」把阻力变为推力。当代人面对职场挫折时,不也常通过健身、考证等方式重拾掌控感吗?
有人质疑:悲痛难道不会压垮一个人吗?关键在于「转化阈值」的把握。我曾目睹邻居阿姨在失去独子后,用十年时间建立儿童救助基金会。她说:「悲伤不会消失,但可以变成保护他人的铠甲。」这种将个人痛苦与社会价值连接的做法,既避免了沉溺于情绪漩涡,又创造了更持久的动力。
现代心理学发现,人类对痛苦的耐受力远超想象。就像运动员受伤后反而突破成绩的案例,适度的压力刺激会激发潜能。但要注意的是,转化过程需要「情绪缓冲带」——给自己哭一场的时间,找朋友倾诉,或者通过日记整理思绪,这些看似「软弱」的行为,实则是为后续发力积蓄能量。
或许最接地气的转化方式藏在日常小事里。同事老王被客户投诉后,没有抱怨而是制作了《错误类型自查表》,三个月后部门投诉率下降40%。这说明:当我们将注意力从「为什么会发生」转向「能从中得到什么」时,挫折就变成了升级打怪的装备包。
站在人生长河的角度看,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多少伤痛,而是这些经历最终塑造了怎样的自己。那些在困境中选择直面而非逃避的人,往往在多年后会感慨:原来最锋利的剑,是在生命熔炉里淬炼而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