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áo shī mí xiǎng
成语解释:谓徒劳兵力,空费军饷。
成语出处:清·叶廷琯《鸥陂渔话·潘吴二家论杨嗣昌诗》:“按嗣昌小有才,思宗任之颇专且久,而劳师糜饷,办贼迄无成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勞師蘪餉
英文翻译:Pay for teachers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糜:[mí]1.粥。2.腐烂;糜烂。3.浪费:糜费。[méi]糜子,也叫穄(jì)子。一年生草本植物。与黍同类,但子实不黏。是耐旱、耐碱的谷类作物。
饷:1.用酒食等款待。2.薪金(旧时多指军警等的薪金):月饷。关饷。
“劳师糜饷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得不到实际效果,就像花大钱办小事,甚至办了坏事。比如历史上有些皇帝为了修建豪华宫殿,征调几十万民工,结果国库空虚、百姓怨声载道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劳师糜饷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问题现在还存在吗?当然有!举个例子,某公司为了推广新产品,一口气雇了200个临时工发传单,结果转化率不到1%,反而浪费了人力成本和印刷费用。老板一拍大腿:“早知道还不如做个短视频投放!”你看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劳师糜饷”吗?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?核心问题在于决策者容易陷入“规模迷信”。总以为投入越多回报越大,却忽略了精准规划和效率评估。就像有人装修房子,非要买最贵的建材,最后发现三分之二的材料根本用不上,只能堆在车库里吃灰。
怎么避免劳师糜饷?关键在于“先试水温再游泳”。比如社区要办文化活动,与其一开始就租用豪华场地,不如先在广场办个小规模试点。如果居民参与度高,再逐步增加投入,这样既能控制成本,又能真正满足需求。
我个人观察发现,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加剧了这种现象。比如某些APP为了抢占市场,疯狂烧钱补贴用户,结果用户薅完羊毛就卸载软件。这种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做法,本质上也是劳师糜饷的变种。真正的竞争力,终究要回到产品价值本身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你最近在工作或生活中,有没有遇到过看似努力却收效甚微的事情?不妨用“劳师糜饷”的尺子量一量,说不定能找到更聪明的解决方案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