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ǔ chún zhàng zuǐ
成语解释:努:用力伸出或突出;胀:膨胀。形容不欢喜的样子
成语出处: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33回:“连这等一个刚毅不屈的仲由老官,尚且努唇胀嘴,使性旁气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高兴
繁体字形:努脣脹嘴
英文翻译:Nulabial distension
努:1.竭力使出:努力。2.突出:努目。努嘴。3.〈方〉由于用力过度而身体受内伤。4.书法用语。指汉字笔画的竖。参见〔永字八法〕
唇: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。通称嘴唇。
胀:1.膨胀:热胀冷缩。2.身体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:肚子发胀。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“努唇胀嘴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它常用来形容人因生气或不满而撅起嘴唇、绷紧面部的表情。比如同事开会时突然打断你:“方案这样改绝对不行!”说着就努唇胀嘴地往椅背一靠。这种肢体语言比直接争吵更显态度,但又比沉默更有攻击性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适合描述职场场景?上周我们部门讨论年度预算时,财务主管听完市场部的提案,低头转笔五秒钟,突然努着嘴把文件往桌上一拍:“你们当公司是慈善机构?”紧绷的下颌线条配合这个动作,把“我不同意”写在了脸上。
家庭场景能用吗?当然可以。昨天在小区看到张奶奶教训孙子:“说了多少次别踩水坑!”孩子攥着玩具车努唇胀嘴地杵在原地,鼻翼随着呼吸一鼓一鼓。这种表情既不像嚎啕大哭那样激烈,又比单纯皱眉更生动地传递出委屈和不甘。
有人疑惑:这和“撅嘴”有什么区别?细微差别在于动作幅度。“撅嘴”可能带着撒娇意味,比如情侣间的嗔怪,而“努唇胀嘴”更强调因情绪紧绷导致的面部肌肉变化,常伴随眼神躲闪或眉头紧锁。就像上周快递员送错包裹时,收件人虽然没大声责骂,但抿成直线的嘴唇和鼓起的腮帮子,分明写着隐忍的怒气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中国式沟通。我们文化中讲究“看脸色”,很多情绪不靠语言传递。就像昨天在茶楼,服务员上错龙井时,王叔盯着茶杯努唇胀嘴足足半分钟,最后叹着气摇摇头。这种微表情比直接投诉更考验观察力,也更能体现人际交往中的潜台词。
需要注意使用边界吗?当然。上周实习生写报道时描写谈判代表“努唇胀嘴地离场”,被主编批注“画面感太强容易引发误解”。后来改成“紧抿着嘴唇快步离开”,既保留情绪又更中性。可见具体场景中要考虑表情的激烈程度,避免让读者产生过度解读。
如何让这个成语焕发新意?试着结合时代特征。比如现在年轻人习惯用表情包,可以写:“闺蜜发来‘努唇胀嘴的猫猫头’表情,我就知道她又在为爱豆投票生气。”传统成语与现代元素的碰撞,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