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 néng gāng dǐng
成语解释:扛: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。鼎:三足两耳的青铜器。形容气力特别大。亦比喻笔力雄健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籍(项羽)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力能摃鼎
英文翻译:very powerful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耐”。2.姓。
扛:[káng]1.用肩膀承担物体:扛枪。扛着锄头。这个任务你一定要扛起来。2.支撑;忍耐:冷得扛不住了。[gāng]1.用两手举(重物):力能扛鼎。2.抬东西。
鼎:1.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,圆形,三足两耳,也有方形四足的。2.比喻王位、帝业:定鼎。问鼎。3.大:鼎力。鼎言。4.锅。5.姓。6.正当;正在:鼎盛。
“力能扛鼎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?字面意思是“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”,但实际用法可不止形容蛮力。比如,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到底用在什么场合?”其实,它更多是比喻一个人有超强的能力或魄力。比如公司里空降一位高管,既能制定战略又能带团队冲锋陷阵,同事私下议论:“这人真是力能扛鼎,难怪老板敢把整个项目交给他。”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——家里装修时,朋友老王一个人搞定设计、采购、监工全套流程,连装修师傅都感叹:“你这统筹能力简直力能扛鼎啊!”你看,这里的“扛鼎”早就不局限于体力,反而更强调综合实力和责任感。这背后藏着什么文化密码?其实古人用“鼎”象征权力和分量,能扛鼎的人自然被赋予了“挑大梁”的期待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现在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老套?”我倒觉得,正是这种历史厚重感让它特别适合严肃场合。比如在科技峰会上,听到投资人评价某创始人:“他的技术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堪称力能扛鼎。”瞬间让人觉得这个团队靠谱。不过要注意语境——夸小朋友力气大用这个词,反而会闹笑话。
有趣的是,“力能扛鼎”还藏着职场哲学。我见过不少年轻人拼命证明自己能“扛鼎”,结果累到 burnout(职业倦怠)。其实真正的智慧在于:知道什么时候该扛鼎,什么时候该放鼎。就像项目管理中的“关键路径”思维,集中火力解决核心问题,比事事亲力亲为更重要。
下次听到这个词,不妨多留意说话人的弦外之音。可能是对能力的认可,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——毕竟扛鼎者虽强,但团队协作才是长久之道。就像《孙子兵法》说的:“善战者之胜也,无智名,无勇功。”有时候,能把鼎稳稳放下的,才是真高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