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 jì jiǔ qū
成语解释:济:帮助,周济;九区:指全国。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
成语出处:唐·卢照邻《三国论》:“有大贤而不能用,睹长策而不能施,便谓力济九区,智周万物,天下可指麾而定,宇宙可大呼而致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力濟九區
英文翻译:Liji District 9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济:[jì]1.过河;渡:同舟共济。2.救;救济:接济。缓不济急。3.(对事情)有益;成:无济于事。假公济私。[jǐ]1.济水,古水名,发源于今河南,流经山东入渤海。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。今河南济源,山东济南、济宁、济阳,都从济水得名。2.姓。
九:1.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“九”,从一“九”数起,二“九”、三“九”,一直数到九“九”为止:数九。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九尽寒尽。3.表示多次或多数:九霄。九泉。三弯九转。九死一生。4.姓。
区:[qū]1.分别:区别。区分。2.地域:工业区。风景区。3.行政区划单位。有跟省平行的民族自治区以及市辖区、县辖区等。[ōu]姓。
“力济九区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陌生对吧?它出自《晋书》,原意是“用力量救济天下各地”。但放到今天,该怎么用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某地遭遇洪灾,全国调集物资救援,媒体用“力济九区显担当”作标题,是不是既有气势又贴切?
为什么这个成语适合用在公共事件中?关键在于它自带“宏观视角”——既强调行动的力度,又突出覆盖的广度。比如某科技公司向山区捐赠十万台平板电脑,新闻报道用“企业力济九区,数字教育破鸿沟”来概括,瞬间把商业行为提升到社会价值层面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社区里退休教师自发组织课后辅导班。如果用“银发教师力济九区”来描述,虽然有点夸张,但确实抓住了“用有限力量惠及众多”的核心。这说明成语可以灵活运用在不同场景,关键是抓住“集体力量解决广泛问题”这个内核。
和“雪中送炭”有什么区别?前者侧重规模化的援助,后者强调精准帮扶。就像救灾时,直升机空投物资是力济九区,志愿者徒步送药则是雪中送炭。两者都重要,但发力方式不同。
我曾在偏远小学见过这样的场景:公益组织不仅送来书本,还培训当地教师。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援助,或许比单纯捐钱更能体现“力济九区”的现代内涵——不仅要覆盖广,更要扎根深。
有人担心这个词会显得夸张。其实关键看语境:描述国家级的抗疫支援完全适用,但要是用来形容给邻居送感冒药,确实就用力过猛了。就像穿衣打扮,尺码合适才得体。
观察近年媒体报道,“力济九区”更多出现在科技创新领域。比如5G基站覆盖深山村落,报道用“数字基建力济九区”就特别传神。这提醒我们:古老成语也可以焕发科技感,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新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