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ūn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ì jūn shì dí

成语解释:双方力量相等,不分高低。

成语出处:《尹文子》:“两智不能相使,两贤不能相临,两辨不能相屈。力均势敌故力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

繁体字形:力均勢敵

英文翻译:Balance of power

力均势敌的意思
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
均:1.平;匀;相等:平均。势均力敌。2.副词。都:均好。均已完成。3.古又同“韵(yùn)”。
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
敌:1.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:敌人。敌军。2.敌人:仇敌。残敌。分清敌我。3.对抗;抵挡:所向无敌。寡不敌众。4.(力量)相等的:匹敌。势均力敌。

成语评论

力均势敌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双方实力相当,难分高下。比如一场篮球赛中,A队和B队的比分始终胶着,直到最后一秒才分出胜负。赛后解说员感慨:“这两支队伍真是力均势敌,观众看得连大气都不敢喘!”这时有人问:如何判断双方是否真的势均力敌?其实关键在于观察多个维度的平衡——不仅是得分,还有战术执行、团队配合和临场应变能力。

有个有趣的例子发生在科技行业。2021年某国产手机品牌与国际巨头同步推出折叠屏手机,两者定价、功能、供应链几乎完全对标。消费者论坛里出现这样的讨论:“这两个品牌算不算力均势敌?”答案藏在细节里:虽然参数相近,但国际品牌在软件生态上占优,国产品牌则在本地化服务上更贴心。这提醒我们:比较实力时,不能只看表面数据,更要看不同维度间的互补关系。

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均势敌场景莫过于家庭辩论。比如父母争论该让孩子学钢琴还是编程,母亲强调艺术熏陶的重要性,父亲则看重数字时代的竞争力。这种看似对立的局面,实则蕴含着平衡的智慧——后来他们决定让孩子上午学编程,下午练钢琴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势均力敌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,而是不同价值取向的良性制衡。

有个问题值得思考:当双方实力完全相当时,该如何打破僵局?从历史战役中能找到启示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,孙刘联军用火攻破解了曹军的水军优势。这说明在均势状态下,创新策略往往能成为破局的关键。现代职场中也存在类似情况:两位能力相当的员工竞聘主管岗位,最终胜出者往往是在常规工作之外,展现出跨部门协作或危机处理等附加能力。

观察菜市场的商贩竞争也很有意思。相邻两个水果摊,同样的货源、相似的定价,生意却总有好坏之分。细看会发现:生意好的摊位老板会记住老顾客的喜好,适时抹去零头。这印证了我的观察:在基础条件相当的情况下,人情味这种“软实力”才是打破均势的秘密武器。就像两棵同样高度的树,根系发达的终将长得更茁壮。

最后想说,力均势敌的状态其实充满生命力。就像天平两端不断添加的砝码,这种动态平衡推动着竞争者持续进步。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时,与其焦虑对抗,不如视为完善自我的契机——毕竟,最好的镜子往往是对手的身影。

力均势敌的造句

  1. 造句 这最强的对决,最后的结果,居然是力均势敌,两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了重伤。
  2. 造句 看上去,这样白舒武成为与校长旗鼓相当力均势敌的辩论者。
  3. 造句 目前看上去,无论是北野,还是那黄金翼龙,似乎力均势敌。
  4. 造句 双方各十多人的大战,似乎力均势敌,但是有可能会有变故啊。
  5. 造句 而三大部落最终形成,彼此都不甘示弱,力均势敌之下,久久分不出胜负,人界也一直得不到最终的统一。
  6. 造句 我,东方文,还有师父,我们三人如果都练成那北冥神功,再加上太师叔助阵,就算不能杀冲虚道长,至少也可与他力均势敌。
  7. 造句 四强之战似乎并没有那么快就能出结果,除了岩峰和青魁已经胜出,其他的两组可就没这么快了,几乎成了力均势敌的局面,显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决出胜负。
  8. 造句 这其中,有足足300人的死亡,是来自华夏和日本的,剩余的因为力均势敌,死亡的倒不是很多,倒是有个别的因为受伤严重,在战后治疗无力死亡。
  9. 造句 两人交手之间,不断的有碰撞产生的爆响,两人越打越快,全都是硬碰硬,谁也不退让一步,竟然形成了力均势敌的局面。

"力均势敌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