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tóu pī liǎn
成语解释:劈:正对着,冲着。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。形容来势很猛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金二员外来亲近他时,被他劈头劈脸,抓有几个血痕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形容态度不好
繁体字形:劈頭劈臉
英文翻译:Face to face
劈:[pī]1.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:劈木柴。劈成两半。劈风斩浪。2.(木头等)裂开:板子劈了。钢笔尖写劈了。3.(嗓音)变得嘶哑:他喊了半天,声音都快劈了。4.正对着;冲着(人的头、脸、胸部):劈头。劈脸。5.雷电毁坏或击毙:老树让雷劈了。6.简单机械,由两个斜面合成,纵剖面呈三角形,如楔子和刀、斧等的刃儿就属于这一类。[pǐ]1.分开;分:劈成三股。2.分裂;使离开原物体:劈莴苣叶。3.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劈:[pī]1.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:劈木柴。劈成两半。劈风斩浪。2.(木头等)裂开:板子劈了。钢笔尖写劈了。3.(嗓音)变得嘶哑:他喊了半天,声音都快劈了。4.正对着;冲着(人的头、脸、胸部):劈头。劈脸。5.雷电毁坏或击毙:老树让雷劈了。6.简单机械,由两个斜面合成,纵剖面呈三角形,如楔子和刀、斧等的刃儿就属于这一类。[pǐ]1.分开;分:劈成三股。2.分裂;使离开原物体:劈莴苣叶。3.腿或手指等过分叉开。
脸:1.头的前部,从额到下巴:圆脸。洗脸。2.(脸儿)某些物体的前部:门脸儿。鞋脸儿。3.情面;面子:丢脸。不要脸。4.(脸儿)脸上的表情:笑脸儿。把脸一变。
“劈头劈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其实描述的是一种“突然且直接”的状态。比如你刚推开家门,暴雨突然倾盆而下,这时候就能说:“雨点劈头劈脸砸下来,伞都来不及撑开。”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立刻让人联想到措手不及的感觉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用在物理攻击上吗?”当然不是!比如老板开会时突然批评同事的工作失误,也能形容为:“他劈头劈脸地指出问题,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。”这里的“劈头劈脸”更多是指语言或态度的直接冲击,而非字面意义的“打脸”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你正悠闲地刷着手机,老妈突然推门进来唠叨:“你看看这房间乱的!作业写完了吗?明天降温记得加秋裤!”这时候就能笑着吐槽:“我妈的关心总是劈头劈脸地来,连喘气的机会都不给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感,又带着点亲昵的调侃意味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中文里会用“劈”这个动作来形容突然性?我个人觉得,“劈”字自带干脆利落的画面感——就像斧头劈柴那样,没有前摇动作,直接落下。这种语言形象化的特点,恰恰是中文的魅力所在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略带夸张色彩,使用时要注意场合,比如正式报告里说“数据劈头劈脸地涌来”就不如“数据激增”来得合适。
最后分享一个观察:现在年轻人更爱用“信息轰炸”“突然被cue”这些网络用语,但像“劈头劈脸”这样生动的成语,其实能给表达增添更多层次感。下次遇到突如其来的状况时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,既准确又有画面感,说不定能让你的表达更出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