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ē dì qiú hé
成语解释:割让土地,求得和平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:“故不如亟割地求和,以疑天下,而慰秦之心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割地裘咊
英文翻译:cede territory and ask for peace
割:1.截断;放弃:割草。割爱。2.古指宰杀:割羊。割鸡焉用牛刀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说到“割地求和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战争中弱国被迫妥协的场景。比如战国时期,秦国强势崛起,邻近的韩国为了自保,不得不割让大片土地给秦国,试图用这种方式换取短暂的和平。这就像生活中有人被欺负时,为了息事宁人,选择“破财消灾”——但问题是,这种妥协真的能换来长久的安全吗?
历史上有个生动的例子:北宋与辽国签订的“澶渊之盟”。宋朝每年向辽国输送大量银绢,看似维持了百年和平,实际上却让国家财政背负沉重压力。为什么统治者明知吃亏还要接受?因为当时军事实力悬殊,就像普通人遇到持刀劫匪时,主动交出钱包可能是保命的最优解。但这样的“和平”本质上是用尊严换时间,终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。
有趣的是,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也有映射。比如某些企业遭遇恶性竞争时,会选择让出部分市场份额来避免两败俱伤。我曾在商业案例中看到,某初创公司面对行业巨头的价格打压,主动退出三四线城市市场,集中资源守住核心区域,反而在三年后实现逆袭。这是否说明“战略性退让”与“无底线妥协”存在本质区别?关键在于退让后是否有清晰的翻身计划。
从个人视角看,割地求和的智慧在于懂得权衡利弊。就像下围棋时主动放弃边角争夺,转而经营中腹大局。但必须警惕的是,这种策略绝不能成为习惯——战国时楚国连续六次割地给秦国,结果都城最终沦陷。这提醒我们:暂时的退让可以是为成长争取时间的手段,但永远不能替代自身实力的提升。
回看那些成功破局的历史案例,往往伴随着退让后的励精图治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典型,他在战败后不仅进献珍宝美女,更暗中练兵屯粮,最终实现复兴。这或许给了我们新的启示:当不得不做出妥协时,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“如何割地”,更在于“割地之后做什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