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án rén zhòng shù,hòu rén chéng liáng
成语解释: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。亦作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”。
成语出处:陆士谔《续孽海花》第32回:“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。反把那种树的人杀了,还有甚么公理呢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给后辈造福
繁体字形:前人種樹,后人乗凉
英文翻译:The forefathers plant trees, the posterity enjoys the cool
前:1.方位词。在正面的(指空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门。村前村后。2.往前走:勇往直前。畏缩不前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头里的(跟“后”相对):前排。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。4.方位词。过去的;较早的(指时间,跟“后”相对):前天。从前。前几年。前功尽弃。前所未有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5.方位词。从前的(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):前政务院。6.方位词。指某事物产生之前:前科学(科学产生之前)。前资本主义(资本主义产生之前)。7.方位词。未来的(用于展望):前程。前景。事情要往前看,不要往后看。8.前线;前方:支前。9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种:[zhǒng]1.物种的简称: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小麦属的一种。虎是哺乳动物猫科豹属的一种。2.人种:黄种。黑种。白种。3.类别;种类:工种。兵种。语种。4.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:高粱种。麦种。传种。配种。5.指胆量或骨气(跟“有、没有”连用)。6.表示种类,用于人和任何事物:两种人。三种布。各种情况。菊花的颜色有好几种。7.姓。[zhòng]种植:种田。种麦子。种棉花。种牛痘。[chóng]姓。
树:1.木本植物的通称:柳树。一棵树。2.种植;栽培: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3.树立;建立:建树。独树一帜。树雄心,立壮志。4.姓。
后:1.方位词。在背面的(指空间,跟“前”相对):后门。村前村后。2.方位词。未来的;较晚的(指时间,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天。日后。后辈。先来后到。3.方位词。次序靠近末尾的(跟“前、先”相对):后排。后十五名。4.后代的人,指子孙等:无后。5.君主的妻子:皇后。后妃。6.古代称君主:商之先后。7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乘:[chéng]1.骑;坐(交通工具):乘马。乘车。2.趁;就着:乘便。乘隙。3.运算方法之一。最简单的是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的数的运算。4.佛教的教理和教派:大乘。小乘。[shèng]1.量词。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:千乘之国。2.春秋时晋国的史书。后泛指一般史书:史乘。野乘。
凉:[liáng]1.温度低;冷(指天气时,比“冷”的程度浅):阴凉。凉水。过了秋分天就凉了。2.比喻灰心或失望:听到这消息,他心里就凉了。3.悲伤;愁苦:凄凉。悲凉。4.冷落;不热闹:荒凉。苍凉。5.姓。[liàng]把热的东西放一会儿,使温度降低:粥太烫,凉一凉再喝。
“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前辈种下树苗,后辈才能享受树荫。但它的核心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很简单——现在的努力可能不会立刻见效,但能为未来的人创造价值。比如爷爷奶奶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榕树,十几年后孙子们才能在树下玩耍。这就是“前人”和“后人”的关系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如果自己享受不到成果,为什么还要付出?”举个现实例子:敦煌的防护林工程。上世纪50年代,第一批治沙人顶着风沙种下梭梭树,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片林子能不能活下来。如今半个世纪过去,这些树不仅挡住了沙漠扩张,还成了当地人的“绿色长城”。那些种树的前辈或许早已离世,但他们埋下的种子,让今天的我们免于沙尘暴之苦。
再想想知识传承。古代学者花一辈子写下的典籍,现代人用几分钟就能查到电子版。这就像“知识大树”越长越高,后来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。为什么企业要培养新人?为什么父母拼命供孩子读书?本质上都是“种树思维”——把资源投注在未来可能开花结果的地方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其值得思考。刷短视频求即时快乐,炒股想一夜暴富,很多人失去了“慢慢种树”的耐心。但看看那些百年老店或经典著作,哪个不是前人一砖一瓦垒起来的?有时候,做点“笨功夫”,反而能给世界留下更持久的印记。
当然,不是所有付出都能被看见。就像小区里默默修剪花草的园丁,或者编写教材的老师,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会登上头条,但实实在在地滋养着后来者。这种“隐形种树”的精神,或许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养分。下次当你犹豫“这事值不值得做”时,不妨想想:五十年后,会不会有人因为今天的决定而说声“谢谢”?
最后想说的是,“乘凉者”终将成为“种树人”。当我们享受前人的馈赠时,其实也在被赋予新的责任——为更远的未来播撒种子。这或许就是文明延续最朴素的逻辑:每一代人既是收获者,也是播种者,就像接力赛跑,关键是把希望稳稳传到下一棒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