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è zú shì jù
成语解释:屦:麻制的单底鞋。按照鞋的大小来削自己的脚。比喻主次颠倒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》:“昔人亦有言,刻足以适屦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主次颠倒
繁体字形:刻足適屨
英文翻译:The time is right
刻:1.雕刻:刻图章。2.计算时间的单位。用钟表计时,十五分钟为一刻。古代用漏壶记时,一昼夜共一百刻。3.时间:即刻。立刻。4.形容程度深:深刻。刻苦。5.刻薄:尖刻。苛刻。6.同“克”。
足:1.脚;腿:足迹。足球。手舞足蹈。画蛇添足。2.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:鼎足。3.指足球运动:足坛。女足。4.姓。5.足以;值得(多用于否定式):不足为凭。微不足道。
适:[shì]1.相合:适用。适意。2.舒服:安适。3.恰巧:适逢其会。4.去:无所适从。5.旧指女子出嫁:适人。[kuò]迅疾。用于人名。姓氏
屦:古时用麻、葛等做成的鞋。
“刻足适屦”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奇怪——削自己的脚去适应鞋子?这得多疼啊!但仔细想想,生活中还真有人这么干。比如有人为了挤进某个“高薪行业”,硬逼着自己学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,结果每天上班像上刑场。这算不算一种现代版的“刻足适屦”?
核心问题:为什么明知削足痛苦,人们还是选择“适履”?答案藏在社会的“标准尺码”里。就像商场里多数鞋子都是39码,职场、教育系统也预设了各种“标准路径”。当周围人都说“金融行业体面”“考公务员稳定”,很多人宁愿磨破脚后跟也要套进这双“黄金拖鞋”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短视频平台上那些“三天学会编程”的课程,就像给42码脚的人推销37码水晶鞋。有人真信了这种承诺,结果把基础知识砍得七零八落,最后连个简单网页都搭不起来。这种削知识之足适速成之履的做法,往往让人既丢了专业深度,又没换来实用技能。
个人观点:真正的合脚需要双向调整与其说这个成语是批评,不如看作警示灯。去年帮亲戚家孩子填志愿时就遇到这种情况:孩子明明有绘画天赋,全家非要他报会计专业。后来我们算了一笔账:如果保留绘画这个“脚型特征”,辅修商业课程,说不定能走出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新赛道。事实证明,这种“量脚做鞋”的思维,比硬套现成模板更有生命力。
职场中也藏着转机。认识个做数据分析的姑娘,她没跟风学Python,而是把Excel玩得出神入化,结果成了部门里的“表格医生”。别人在抱怨工具难用时,她用最基础的技能创造了不可替代性。这说明:当鞋子暂时不合脚时,或许可以先用软鞋垫过渡,而不是急着动刀子。
下次遇到需要“削足”的困境时,不妨先问三个问题:这双鞋值不值得我流血?有没有其他款式的鞋?能不能自己设计新鞋型?毕竟脚是自己的,路也要自己走。保持脚掌的完整,才能走得更稳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