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yòu
  • wēi
  • xi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ì yòu wēi xié

成语解释:利诱:用利益诱惑;威胁:恐吓。形容软硬兼施,使别人顺从

成语出处: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68章:“但是他们经不起帝国主义的利诱威胁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软硬兼施

繁体字形:利誘威脅

英文翻译:Inducement threat

利诱威胁的意思

利:1.锋利;锐利(跟“钝”相对):利刃。利爪。2.顺利;便利:不利。成败利钝。3.利益(跟“害、弊”相对):利弊。有利。兴利除害。4.利润或利息:暴利。薄利多销。本利两清。5.使有利:利国利民。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6.姓。

诱:1.劝导;教导:循循善诱。2.用某种手段引人或动物上当:诱敌深入。利诱。诱饵。

威:1.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:威信。威严。示威。助威。狐假虎威。2.凭借威力(采取某种行动):威逼。威吓。威胁。3.姓。

胁:1.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:胁下。2.用威力恐吓人:威胁。胁迫。3.收拢;耸起:胁肩谄笑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利逼利诱”或“软硬兼施”这类成语,大家可能觉得离日常生活有点远,但仔细想想,这类现象其实无处不在。比如家长对孩子说:“这周末要是写完作业,就带你去游乐园”——这算不算用奖励引导行为的“利诱”?又比如同事间暗示“你不帮我这个忙,下次你的事我可不管了”,是不是有点“威胁”的味道?

有人会问:为什么这些成语总被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中的博弈?其实核心在于“利益交换”和“风险控制”。当一方试图用好处吸引对方合作,或用潜在损失迫使对方妥协时,这种互动模式就形成了成语背后的现实场景。举个职场例子:老板说“这个项目做成能拿双倍奖金,但搞砸了年底晋升就别想了”,是不是把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策略用到了极致?

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:利诱威胁真的能达到长期效果吗?从我观察到的案例来看,短期或许见效快,但容易透支信任。就像用零食哄孩子写作业,可能养成讨价还价的习惯;用升职加薪刺激员工,也可能导致功利主义蔓延。真正可持续的关系,往往建立在共同目标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。

换个角度想,这些成语其实也在提醒我们注意沟通方式。比如“威逼利诱”这个词本身带有贬义色彩,说明社会普遍不认可这种手段。但现实中完全避免利益交换几乎不可能,关键是怎么把握分寸。个人认为,与其说是“利诱威胁”本身有问题,不如说是使用者的动机和尺度决定其性质——是为双赢创造条件,还是纯粹操控他人?
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点:与其费心琢磨如何用利诱威胁达成目的,不如多花精力建立真诚连接。就像“软硬兼施”这个成语,如果“软”的是共情理解,“硬”的是专业能力,这样的组合反而能产生持久影响力。毕竟,真正让人心悦诚服的,从来都不是外界的压力或诱惑,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。

"利诱威胁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