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àn
  • ruò
  • hēi
  • bá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àn ruò hēi bái

成语解释:判:区别。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。形容界限分明

成语出处:清·方苞《书祭裴太常文后》:“夫文之高下雅俗,判若黑白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界限分明

繁体字形:判若黑白

英文翻译:Black and white

判若黑白的意思

判:1.分开;分辨:判别。判断。判明。2.明显(有区别):新旧社会判然不同。前后判若两人。3.评定:裁判。评判。判卷子。4.判决:审判。判案。公判。判了徒刑。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黑:1.像煤或墨的颜色(跟“白”相对):黑板。黑白分明。白纸黑字。脸都晒黑了。2.黑暗:天黑了。屋子里很黑。3.夜晚;黑夜:摸黑儿。起早贪黑。4.秘密;非法的;不公开的:黑市。黑话。黑户。黑社会。5.坏;狠毒:黑心肠。这种人心太黑。6.姓。

白:1.像霜或雪的颜色(跟“黑”相对)。2.光亮;明亮:东方发白。大天白日。3.清楚;明白;弄明白:真相大白。不白之冤。4.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;空白:白卷。白饭。白开水。一穷二白。5.没有效果;徒然:白跑一趟。白费力气。6.无代价;无报偿:白吃。白给。白看戏。7.象征反动:白军。白区。8.指丧事:白事。9.用白眼珠看人,表示轻视或不满:白了他一眼。10.姓。11.(字音或字形)错误:写白字。把字念白了。12.说明;告诉;陈述:表白。辩白。告白。13.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:道白。独白。对白。14.指地方话:苏白。15.白话:文白杂糅。半文半白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“判若黑白”,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“区分对错”,但它的实际含义更偏向于“界限分明、不容混淆”。比如:“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私下判若黑白,办公室里严肃认真,生活中却幽默风趣。”这种反差让人印象深刻,也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只能在描述人的时候用吗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观察天气变化:“清晨雾气朦胧,正午阳光刺眼,同一片天空下,景色判若黑白。”自然界的对比同样能体现这个成语的精髓——事物在不同状态下的强烈差异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为“判断是非”的工具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法官判案要像判若黑白一样公正。”这其实是偷换了概念。成语本身强调的是“差异显著”而非“评判对错”——就像水墨画的浓淡对比,重点在视觉冲击,而非道德判断。

或许你会好奇:“有没有更贴近现代生活的例子?”设想这样的场景:手机屏幕在护眼模式和鲜艳模式间切换时,色彩呈现确实判若黑白。这种技术带来的直观变化,反而让成语有了新的诠释空间。
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当代社会的价值,恰恰在于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双面性。就像白天与黑夜交替轮转,很多看似矛盾的特质其实可以共存。重要的是学会在不同情境中,理解这种反差背后的逻辑,而不是简单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。
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就像调色板里的颜料。当我们说“判若黑白”时,其实是在用最极致的对比色,勾勒出世界的丰富层次。下次遇到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来描述,或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