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àn yuān jué yù
成语解释:判:评判;决:判决;狱:案件。评判冤案,判决官司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1回回目:“投鼠忌器宝玉瞒赃,判冤决狱平儿行权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法官等
繁体字形:判寃决獄
英文翻译:Justice and prison
判:1.分开;分辨:判别。判断。判明。2.明显(有区别):新旧社会判然不同。前后判若两人。3.评定:裁判。评判。判卷子。4.判决:审判。判案。公判。判了徒刑。
冤:1.冤枉;冤屈:冤情。鸣冤。申冤。含冤负屈。2.冤仇:冤家。结冤。3.上当;吃亏:花冤钱。白跑一趟,真冤!4.欺骗:你别冤人!
决:1.水冲破堤岸;开口子:决口。2.确定;拿定主意:表决。犹豫不决。3.确定最后胜负:决赛。决出前三名。4.副词。一定:决不后退。5.处(chǔ)死:枪决。处决。
狱:1.监禁犯人的地方:监狱。2.官司;罪案:冤狱。狱讼。
“判冤决狱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古代衙门里的场景,对吧?比如:“包拯坐镇开封府时,常秉公执法、判冤决狱,百姓称他‘包青天’。”这短短一句话,既描绘了官员的职责,也点出了人们对正义的期待。那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?
其实关键在于“明辨是非”四个字。就像现代律师接手一桩陈年旧案,翻出泛黄的案卷,发现当年的证人证词自相矛盾。这时候如果坚持查访现场、重新检验物证,就可能像《洗冤录》里的宋慈一样,通过死者骨殖上的裂痕判断出真实死因。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,不就是“判冤决狱”的生动写照吗?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老成语吗?举个真实案例:某地曾有个蒙冤者,靠着DNA检测技术洗刷了二十年前的罪名。当年判案的法官若能有更先进的侦查手段,或许就能避免冤案。这让我想到,判冤决狱不仅是古代官员的职责,更是整个司法系统需要持续完善的课题。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越是信息透明的时代,人们对“判冤决狱”的期待反而越高。就像现在看直播庭审,弹幕里常有观众讨论:“证人说话时眼神飘忽,证词可信吗?”这种全民参与的法律意识,其实在倒逼判案过程更加严谨。毕竟阳光下晒着的判决,容不得半点偏私。
在我看来,真正的“判冤决狱”不只是纠正错误判决,更在于建立预防机制。就像医院用术前核对清单减少医疗事故,司法机关推行同步录音录像、办案终身负责制,这些制度创新比单纯依赖官员个人品德更可靠。当系统性的保障到位了,那句“绝不冤枉一个好人”才不会沦为口号。
下次在影视剧里看到惊堂木拍下的场景,不妨多留意审判过程中的细节。是单凭口供定罪?还是有实物证据链?是迫于压力草率结案?还是顶住非议坚持查证?这些选择差异,恰恰构成了“判冤决狱”这个成语在当代的现实意义——它始终在提醒我们:正义的实现,需要智慧与勇气的双重加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