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biān chuí dèng
成语解释:谓驱马疾行。指急行军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渔《奈何天·攒羊》:“破釜焚舟,击鞭锤镫,休怕风寒雪冷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骑马等
繁体字形:撃鞭錘鐙
英文翻译:Whiplash, hammer and stirrup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鞭:1.鞭子:扬鞭。快马加鞭。2.古代兵器,用铁做成,有节,没有锋刃:钢鞭。竹节鞭。3.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:教鞭。竹鞭。4.供食用或药用的某些雄兽的阴茎:鹿鞭。牛鞭。5.成串的小爆竹,放起来响声连续不断:一挂鞭。放鞭。6.鞭打:鞭马。掘墓鞭尸。
锤:1.古代兵器,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。2.像锤的东西:秤锤。3.锤子:铁锤。钉锤。4.用锤子敲打:千锤百炼。5.姓。
镫:[dēng]1.古代盛肉食的器皿。2.同“灯”,指油灯。[dèng]挂在鞍子两旁供脚蹬的东西,多用铁制成:马镫。
“击鞭锤镫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别急,咱们先看个例子:古代将军率军出征时,“他一击鞭、一锤镫,战马便如离弦之箭冲向敌阵”,短短几个字,既描绘了动作的干脆利落,又烘托出战场上的紧张氛围。这种画面感强的表达,正是这个成语的魅力所在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合适?”举个例子,当描述团队迅速响应突发事件时,可以说:“项目组接到紧急任务后击鞭锤镫,当天就完成了方案设计”。这里既没有夸张的修饰,又准确传达了行动效率,比单纯说“很快”更有感染力。
再来看个生活化的场景:社区组织防疫消杀时,“志愿者们击鞭锤镫,两小时内就完成了整栋楼的消毒作业”。这种用法跳出了成语原本的军事化语境,反而让现代人更容易产生共鸣。我发现在快节奏的当下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来形容那些需要快速决策、高效执行的场景。
有人或许会疑惑:“为什么非要用这么生僻的成语?”其实语言就像工具箱,多备几件工具总没坏处。比如描写春节庙会筹备工作,“主办方击鞭锤镫,灯笼彩旗转眼间挂满了整条街”,是不是比平铺直叙多了几分热闹劲儿?关键是要用得恰到好处,不生搬硬套。
值得注意的细节是,这个成语自带“动静结合”的特性。就像工地清晨开工时,“工人们击鞭锤镫的架势,让打桩声和吆喝声瞬间填满了整个工地”,既包含动作的力度,又传递出环境的喧腾。这种立体化的表达效果,恰恰是很多现代词汇难以替代的。
语言的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当我们用“击鞭锤镫”形容程序员连夜修复系统漏洞,或是描述外卖骑手在暴雨中的疾驰时,这个诞生于冷兵器时代的成语,正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这或许就是汉语最有趣的地方——老词新用,总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