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bó wǎn liè
成语解释:攻打撕裂。形容争斗激烈。
成语出处:唐·陆龟蒙《五歌·水鸟》:“则有觜铍爪戟劲立直视者,击搏挽裂图膻腥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撃搏輓裂
英文翻译:Fight and tear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搏:1.对打:搏斗。2.扑上去抓:搏兔。3.跳动:搏动。脉搏。
挽:1.拉;牵:挽弓。挽手。挽车。2.设法使好转或恢复:挽救。挽回。3.追悼死者:挽歌。挽联。4.向上卷起:挽起裤脚儿。5.同“绾”。
裂:[liè]1.破而分开;破成两部分或几部分:分裂。破裂。决裂。裂纹。裂开。四分五裂。手冻裂了。2.叶子或花冠的边缘上较大较深的缺口。[liě]东西的两部分向两旁分开:衣服没扣好,裂着怀。
“击搏挽裂”这个成语,字面上看像是描述一种激烈对抗的状态。举个例子:“两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击搏挽裂,最终却意外促成了行业技术标准的统一。” 这里用成语既体现了商业博弈的残酷,又暗示了矛盾背后的积极结果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你死我活”有什么区别? 其实“击搏挽裂”更侧重过程的剧烈拉扯感,像是撕开裂帛时那种蓄力对抗的张力。比如描写历史事件:“新旧思潮的击搏挽裂中,年轻学者们既在辩论中碰撞,也在碰撞中萌发创新。” 这样的用法既保留冲突感,又为后续转变埋下伏笔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中反而有独特价值。试想这样的场景:“项目组为解决技术瓶颈击搏挽裂三个月,当方案突破时,所有争执都化作了击掌相庆。” 激烈讨论的表象下,藏着团队对目标的共同执着。这种用法跳出了单纯描述对抗的框架,赋予成语新的时代感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。与其纠结于它是否“过时”,不如思考如何让老词汇讲新故事。比如描述亲子关系:“青春期少年与父母观念的击搏挽裂,往往是独立人格破茧的前奏。” 这样的改写既保留词汇力度,又注入温暖的人文视角,让传统文化元素真正活在当下的话语体系中。
语言就像流动的江河,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定义词语的价值。当我们用“击搏挽裂”形容那些充满张力的进步过程时,或许正延续着中文绵延千年的表达智慧——在对抗中看见成长,在冲突里发现转机,这何尝不是种跨越时空的乐观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