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mén yīng zhé
成语解释:犹出门合辙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三章第四节:“中国则地大物博,交通未盛。学者每闭门造车,出门应辙,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。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事理等
繁体字形:出門應轍
英文翻译:To be the same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门:1.房屋、车船或用围墙、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:前门。屋门。送货上门。2.装置在上述出入口,能开关的障碍物,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:铁门。栅栏门儿。两扇红漆大门。3.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:柜门儿。炉门儿。4.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闸门。球进门了。5.门径:窍门。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。6.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在指一般的家庭:张门王氏。长门长子。满门。双喜临门。7.宗教、学术思想上的派别:儒门。佛门。左道旁门。8.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:拜门。同门。门徒。9.一般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五花八门。10.姓。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辙:1.车轮压出的痕迹;车辙:覆辙。如出一辙。前头有车,后头有辙。2.行车规定的路线方向:上下辙。顺辙儿。戗(qiāng)辙儿。3.杂曲、戏曲、歌词所押的韵:十三辙。合辙。4.办法;主意(多用在“有、没”后面):想辙。你来得正好,我正没辙呢!
哎,说到“出门应辙”这个成语,你懂的,乍一听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,对吧?这词儿字面意思是“出门就顺着车辙走”,但咱得掰开揉碎了看——它到底想说啥?说白了,这成语背后藏着古人观察生活的小智慧,今天咱们就唠唠它的用法和门道。
举个例子哈,比如老张家的儿子刚毕业,非要去创业搞新项目,老张劝他:“你小子别总想着另起炉灶,前人踩出来的路不香吗?出门应辙懂不懂?”你品,这里老张的意思就是让儿子别瞎折腾,先跟着行业成熟的经验走,稳当点总没错。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那这不是让人死守老规矩吗?”嘿,问得好!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“借力”——就像咱们开车用导航,前人留下的车辙就是现成的路线图。但注意啊,它可没说必须闭着眼跟着走,遇到坑洼该绕道还得绕道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
再举个现代职场案例。新人小王刚进公司就急着提改革方案,主管笑眯眯地说:“小王啊,出门应辙听过没?咱先把标准流程摸透了,再玩创新也不迟嘛。”你看,这既肯定了新人的积极性,又提醒他要先摸清门道,这种用法的分寸感拿捏得刚刚好。
不过依我看呐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得辩证着用。就像做饭跟着菜谱走能保证不翻车,但真要做出特色菜,还是得往里头加点自己的料。老祖宗留下的车辙能帮咱少走弯路,但要是碰上前头在修路,咱也得学会自己打方向盘不是?
说到底,“出门应辙”教咱们的是“站在巨人肩膀上”的智慧。就像学书法先临帖,搞科研先读文献,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微妙平衡,恰恰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密码。但话又说回来,车辙印再深也架不住时代车轮滚滚向前,如何在遵循与突破之间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,可能才是咱们这代人要琢磨的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