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cí tǔ qì
成语解释:犹谈吐。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送水丘秀才序》:“水丘仙夫,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,与扬州豪俊交游,头骨硗然,有古丈夫风。其出词吐气,亦往往惊世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说话
繁体字形:出詞吐氣
英文翻译:Exhale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吐:[tǔ]1.使东西从嘴里出来:吐核儿(húr)。吐痰。2.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:吐穗儿。吐絮。蚕吐丝。3.说出来:谈吐。吐露。吐字。吐实情。[tù]1.(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)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:呕吐。吐血。上吐下泻。2.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。
气:1.没有一定的形状、体积,能自由散布的物体:气体。2.呼吸:没气了。气厥。气促。气息。一气呵成。3.自然界寒、暧、阴、晴等现象:气候。气温。气象。4.鼻子闻到的味:气味。臭气。5.人的精神状态:气概。气节。气魄。气派。气馁。6.怒,或使人发怒:不要气我了。气恼。气盛(shèng)。忍气吞声。7.欺压:受气。8.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:气功。气血。气虚。9.中医指某种症象:痰气。湿气。10.景象:和气。气氛。气韵(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)。
哎呦,这个“出词吐气”的成语到底啥意思啊?说白了,就是形容人说话时既讲究用词,又能通过语气传递态度,对吧?举个栗子:老张在会议上反驳对方观点时,那叫一个“出词吐气”——引经据典不带磕巴,嗓门儿还铿锵有力,直接把大伙儿镇住了。你看,这不就是语言和气势的双重碾压嘛!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‘理直气壮’有啥区别?”好问题!打个比方,你理直气壮地跟人吵架,可能靠的是嗓门大;但“出词吐气”更像诸葛亮舌战群儒,既要逻辑严密,还得带着点儿不怒自威的范儿。比如邻居大妈调解家庭矛盾时,句句在理还自带和气,这不正是“出词吐气”的活教材?
说到这儿,我突然觉得现代人特需要这技能。你想想啊,现在网上动不动就互喷,要是大家都能“出词吐气”,既把观点说明白,又不伤和气,那得多和谐!前两天看到个视频,有个网红主播面对黑粉,愣是用段子把批评转化成了笑点——这波操作,我给满分!
不过话说回来,“出词吐气”可不是叫人端着架子说话。我表弟上次面试,背了一堆专业术语,结果紧张得结结巴巴,这反而弄巧成拙。所以啊,关键还是得自然。就像咱东北人唠嗑,整两句俏皮话,既把理儿说明白了,还透着股亲切劲儿,这才是真本事!
最后唠叨一句:语言这玩意儿就像炒菜,火候和调料缺一不可。下次跟人掰扯事儿的时候,不妨试试“出词吐气”这招——保不准就能把“对峙”变成“对话”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