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yán wú zhuàng
成语解释:说话放肆,没有礼貌。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73回:“他小主人下了第,正没好气,他却自以为本事大的了不得,便出言无状起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指说话放肆,没有礼貌
繁体字形:出言無狀
英文翻译:use rude language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状:1.形状;样子:状态。奇形怪状。2.情况:状况。病状。罪状。3.陈述或描摹:状语。不可名状。4.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:供状。行状。5.指诉状:状纸。告状。6.褒奖、委任等文件:奖状。委任状。
哎呦喂,今儿咱得唠唠“出言无状”这成语。你肯定听过吧?但具体咋用才贴切呢?举个栗子啊:办公室里老张开会时突然来一句“你这方案还不如实习生做的”,直接把同事怼得脸都绿了——这就叫典型的出言无状。说白了,嘴上没把门儿的,说话不过脑子。
等等,为啥说这种话容易得罪人?咱得掰扯清楚核心问题。出言无状的本质,其实是缺乏“场景感知力”。就像你穿着拖鞋去参加婚礼,别人觉得你不尊重场合。说话也一样,不考虑对方感受和当下情境,可不就变成“人形杠精”么?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过年亲戚聚会,表弟对着刚失业的表哥张口就来:“你这岁数还没混上经理,白活了吧?”这话听着扎心不?你看,出言无状这事儿吧,有时候未必是故意使坏,而是压根没意识到语言的杀伤力。
话说回来,怎么避免当个“嘴瓢侠”呢?个人觉得得练就“三秒缓冲期”。就像开车遇到突发情况要踩刹车,开口前先默数三秒,想想这话说出去会不会让人下不来台。我试过这招,亲测能少得罪一半人!
你可能会问,那耿直的人就该憋着不说话吗?当然不是!关键在表达方式。比如把“你这设计丑爆了”换成“如果配色再柔和点可能更抓眼球”,这不就把批评包装成建议了嘛。说到底,会说话的人能把石头说开花,不会说话的能把鲜花说成豆腐渣。
最后唠句实在的,现在这社会谁还没点脾气?但咱得明白,刀子嘴可不一定有豆腐心,别人感受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伤害。老祖宗留下“出言无状”这个词儿,不就是提醒咱们嘴上积德么?你品,你细品,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