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nà zhī lìn
成语解释:亦作“出内之吝”。舍不得拿出去,出手小气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尧白》:“子曰:‘不教而杀谓之虐;不戒视成谓之暴;慢令致期谓之贼;犹之与人也,出内之吝谓之有司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为人处世
繁体字形:出納之恡
英文翻译:Stinginess of cashier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纳:1.收进来;放进来:出纳。闭门不纳。2.接受:纳降。采纳。3.享受:纳凉。4.放进去:纳入正轨。5.交付(捐税、公粮等):纳税。纳粮。6.姓。7.缝纫方法,在鞋底、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,使它结实耐磨:纳鞋底子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吝:小气;舍不得:吝啬。悭(qiān)吝。不吝赐教(向人征求意见时用的客气话)。
哎呦,这“出纳之吝”是啥意思啊?咱先举个栗子!比如公司采购办公用品,老板非要买最便宜的打印纸,结果卡纸卡到怀疑人生,同事哀嚎:“这钱省得真不如不省!”您瞅,这就是典型的“出纳之吝”——抠门抠到影响效率,反而得不偿失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节俭有啥区别?”(敲黑板!)问得好!节俭是合理规划,而“出纳之吝”是盲目省钱。比如隔壁老王,为了省电费大夏天不开空调,结果中暑住院,医药费倒贴进去更多。您说这账算得明白吗?
说到这儿,咱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小区物业为了省钱,路灯换成瓦数极低的灯泡,晚上黑灯瞎火,业主摔跤投诉不断。这时候大家就会吐槽:“省这点电费,不如多装几个监控防贼呢!”您看,钱没花对地方,反而制造新问题。
(插句个人观点哈)其实老话说得好,“钱要花在刀刃上”。像有些公益项目,初期舍不得雇专业团队,结果活动办得稀里糊涂,捐款人看了直摇头——这种“出纳之吝”不仅浪费资源,还可能寒了大家的心。
最后提一嘴,遇到该花钱的时候,咱得学学人家火锅店的逻辑。食材采购要是太抠搜,客人吃完拉肚子,口碑直接崩盘。倒不如学那些百年老店,该用新鲜牛肉绝不用冷冻肉,回头客多了反而赚得更多。您品,您细品,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