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sǐ rù shēng
成语解释:①从死亡里获救。②犹出生入死。
成语出处:唐·黄滔《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》:“夫如是大雄之力,出死入生;至诚之神,感天动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同“出生入死”
繁体字形:出死入生
英文翻译: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什么是"出死入生"?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"出生入死"的变体,实则更强调从绝境中找到生机的过程。举个现实的例子:某互联网公司遭遇数据泄露危机,团队连续三周不眠不休重建系统,最终通过加密技术创新实现业务复苏,这就是典型的"出死入生"。
这个成语适合什么场合用?当描述个体或组织经历重大危机后重生时特别贴切。比如新冠肺炎期间,某餐饮连锁品牌将堂食业务转型预制菜生产,不仅存活下来还开拓了新市场。这种突破性转变正体现了"出死入生"的核心精神——在看似没有出路时创造可能性。
为什么人们需要这个概念?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让危机成为常态。我观察到,真正能"出死入生"的往往不是资源最雄厚的,而是那些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的。就像遭遇山火后的森林,最先发芽的总是适应力最强的种子。这种转化思维比单纯规避风险更有现实意义。
如何区分与相近成语的不同?比起强调冒险的"九死一生","出死入生"更侧重主观能动性;相较于"绝处逢生"的偶然性,它包含更多战略部署。例如航天器故障时,地面团队通过远程编程重启系统,这种有准备的应急响应就超越了运气范畴。
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同样精彩。有位程序员朋友确诊罕见病后,利用治疗期间开发健康管理APP,现已成为医疗科技创业者。他的故事印证:生命的最低谷可能正是触底反弹的跳板。这种转化需要两个关键要素——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重构价值的能力。
成语背后的哲学智慧至今鲜活。当我们将"死亡"理解为旧模式的终结,"新生"则代表着认知升级的开始。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,看似是某个产品的消亡,实则是整个通讯方式的进化。这种生生不息的转换规律,或许正是文明延续的底层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