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ū chén bù rǎn
成语解释:比喻身处污浊的环境而能保持纯洁的节操。
成语出处:宋·周敦颐《周濂溪集·爱莲说》: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莲而不妖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节操等
繁体字形:出塵不染
英文翻译:grow up from the filthy mud without being polluted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尘:1.飞扬的或停附在物体上的灰土:尘埃。2.佛教道教指现实世界:红尘。尘凡。3.行迹;踪迹:步人后尘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染:1.用染料着色:染布。印染。2.感染;沾染(疾病、坏习惯、嗜好等):传染。染病。3.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。
“出尘不染”这词儿,乍一听是不是感觉仙气飘飘?说白了,就是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超脱世俗,干净得不像话。比如你瞅瞅老张,每天穿得朴素但整洁,说话不带半点油腻,同事聊八卦他从来不掺和——这可不就是“出尘不染”的活例子?
有人可能要问了:“这词儿是不是只能用来夸人清高啊?”哎,格局打开!比如你走进一间茶室,木桌竹椅配上一盏白瓷杯,外头车水马龙的喧嚣愣是透不进来半点儿,这时候用“出尘不染”形容这氛围,可比单纯说“安静”带劲多了。
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个趣事儿。前阵子去美术馆看水墨展,有幅画就仨笔竹子加半块石头,底下标签写着《出尘图》。你猜怎么着?旁边大爷嘀咕:“这画值钱在哪儿?我孙子也能涂两笔嘛!”嘿,要我说啊,“出尘不染”的妙处就在这儿——它讲究的不是多热闹,而是那股子“留白”的劲儿,就跟做人留三分清醒一个道理。
那问题来了:现代社会这么浮躁,真能做到出尘不染吗?要我说,这事儿得分怎么看。隔壁王婶天天跳广场舞笑得没心没肺,你说她俗气?可人家从不在意别人指指点点,这份坦荡何尝不是另一种“出尘不染”?说白了,关键不在环境干不干净,而在心里那杆秤能不能端平喽。
最近刷短视频老看见深山民宿的推广,弹幕里满屏“这才是出尘不染的生活”。要我说啊,真正的“出尘”未必非得躲进山里。就像我那个做程序员的朋友,天天加班还能抽空养一窗台多肉,代码写得干净利索不说,遇到甲方胡搅蛮缠也不急眼——这份定力,可比刻意追求形式上的“不染”实在多了。
说到底,“出尘不染”更像是个动态标准。它不是说非得活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,而是能在鸡毛蒜皮的日子里,给自己划拉出一片精神自留地。就像老话说的,大隐隐于市——能在火锅味儿里闻见茶香,在KTV包厢里听出流水声,那才是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