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íng
  • zhī
  • zh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íng jǐ zhī zhào

成语解释:皇帝临终遗诏。

成语出处: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礼部·宗伯执持》:“方奉凭几之诏,遽卒,士论惜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凴几之詔

英文翻译:An imperial edict

凭几之诏的意思

凭:1.(身子)靠着:凭几。2.倚靠;倚仗:这事儿能不能办成,就全凭你了。3.证据:凭据。文凭。不足为凭。4.表示凭借、根据:凭票付款。凭经验判断。劳动人民凭着智慧和双手创造世界。5.姓。6.无论:凭你跑多快,我也赶得上。

几:[jǐ]1.询问数量多少:几个人?。来了几天?2.表示不定的数目:十几岁。几十个。所剩无几。[jī]1.小桌子:茶几。窗明几净。2.副词。将近;差一点:月几望(月亮将近十五满月)。几死者数(shuò)(好几次都差一点死掉)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诏:1.告诉。2.诏书,古代皇帝颁发的命令。

成语评论

凭几之诏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咱们先拆开来看。“凭几”指的是靠着几案(古代一种家具),而“诏”是皇帝的命令。合起来的意思,大概是说在放松或随意的状态下做出的重要决定。那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呢?

举个例子:公司老板在茶水间端着咖啡和员工闲聊时,突然说:“明年咱们要拓展海外市场。” 这种看似随意的场合下宣布重大决策,就可以形容为“凭几之诏”。问题来了:为什么重要决定常在不正式的场合提出?其实,这种“反差感”反而能让人印象深刻,就像朋友聚会时的一句真心话,往往比会议室里的长篇大论更有力量。

再看历史典故。汉文帝曾在病榻上召见重臣,斜倚着凭几口述遗诏,将皇位传给儿子。这种临终前的关键决策,虽然场景私密,却影响了整个王朝的命运。这里有个思考点:决策的场合是否比形式更重要?从结果来看,真正有效的决策往往源自深思熟虑后的自然流露,而非刻意安排的仪式感。

现代职场里,我见过不少类似场景。某次团队在烧烤聚餐时,主管边翻烤肉边提到:“下季度我们要尝试短视频赛道。” 当时大家举着鸡翅鼓掌的画面,反而比PPT汇报更让人热血沸腾。这种“非正式决策”为何更容易被接受?或许是因为卸下了压力外壳,真实意图反而更清晰。
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两件事:一是重大决定未必需要正襟危坐,二是真诚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有说服力。就像小时候父母在饭桌上说的“好好读书”,往往比开学典礼的演讲更能触动我们。

下次当你需要传递重要信息时,或许可以试试“凭几之诏”的智慧。在茶水间、散步路上或者喝奶茶的间隙,用更松弛的状态说出关键内容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毕竟,最好的沟通往往发生在人们放下防备的时刻。

"凭几之诏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