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ěng
  • y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ěng yán rè yǔ

成语解释:犹冷言冷语。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十四卷:“三官说:‘欲待回家,难见父母兄嫂;待不去,又受不得亡八冷言热语。’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讽刺话语

繁体字形:冷言熱語

英文翻译:mocking words

冷言热语的意思

冷:1.温度低;感觉温度低(跟“热”相对):冷水。现在还不算冷,雪后才冷呢。你冷不冷?2.使冷(多指食物):太烫了,冷一下再吃。3.不热情;不温和:冷面孔。冷言冷语。冷冷地说了声“好吧”。4.寂静;不热闹:冷落。冷清清。5.生僻;少见的:冷僻。冷字。6.不受欢迎的;没人过问的:冷货。冷门。7.乘人不备的;暗中的;突然的:冷箭。冷枪。冷不防。8.比喻灰心或失望:心灰意冷。看到他严厉的目光,我的心冷了半截。9.姓。
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
热:1.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量。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。2.温度高;感觉温度高(跟“冷”相对):热水。趁热打铁。三伏天很热。3.使热;加热(多指食物):热一热饭。把菜汤热一下。4.生病引起的高体温:发热。退热。5.情意深厚:亲热。热爱。热心肠儿。6.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:眼热。热衷。7.受很多人欢迎的:热货。热门儿。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很热。8.加在名词、动词或词组后,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:足球热。旅游热。自学热。9.放射性强:热原子。10.姓。

语:[yǔ]1.话:语言。语音。汉语。外语。成语。千言万语。2.说:细语。低语。不言不语。默默不语。3.谚语;成语:语云,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4.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动作或方式:手语。旗语。灯语。5.姓。[yù]告诉:不以语人。

成语评论

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明明对方在和你说话,但听着总让人觉得心里发毛——一半是带刺的讥讽,一半是夸张的恭维?这种让人又气又笑的表达方式,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"冷言热语"。

举个真实例子:同事小张熬夜做的方案被领导评价为"创意真是独树一帜,就是执行起来可能比登天还难"。前半句听着是夸奖,后半句的冷水却泼得人透心凉。这种明褒暗贬的说话方式,就像给咖啡里加冰块,表面上热气腾腾,喝到嘴里直打激灵。

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说话?

其实这类表达藏着说话者的复杂心理。就像邻居王阿姨总说:"你们年轻人天天点外卖真潇洒,不像我们当年连饭都吃不饱",表面羡慕实则批评。这种含蓄表达既能释放情绪,又给彼此留了面子,是成年人世界特有的交流艺术。

在家庭场景中更常见:妈妈看着孩子考卷说"这次居然及格了,太阳真是打西边出来了"。听着像挖苦,仔细体会却能发现藏在冷硬外壳下的欣慰。就像冰糖葫芦,外层的糖衣再脆再甜,核心还是那口酸溜溜的山楂。

如何应对这种语言现象?

与其急着对号入座,不如学学老茶客品茶。朋友开玩笑说"你这身打扮走在街上绝对回头率爆表",到底是夸时尚还是损另类?这时候幽默回应"看来明天该收广告费了",既化解尴尬又保留体面。语言就像镜子,照见的是说话者的心境,未必反映真实情况。

个人认为,这类表达就像川菜的"怪味",酸甜苦辣混在一起才够劲。关键在于把握火候——职场中少用为妙,亲密关系里点到即止。毕竟真正有效的沟通,还是需要多点"恒温话语",少些忽冷忽热的语言过山车。

下次再遇到冷热交替的对话,不妨试试"温度中和法":对冷言报以理解的微笑,对热语回馈真诚的感谢。就像处理温泉和冷泉的交汇处,找到让彼此都舒适的水温,才是对话该有的模样。

冷言热语的造句

  1. 造句 周围的妖怪也冷言热语地嘲笑张轩。
  2. 造句 文澜依旧是笑嘻嘻的,好像之前那个对王能冷言热语的根本和她没有半毛钱关系一样。
  3. 造句 大吃特吃着,非常享受的咂咂嘴,嘴里嚼着还不忘,冷言热语的讽刺着前面那个神志衰弱的小男人。
  4. 造句 丫不愧出身皇宫,各种冷言热语、勾心斗角,信手拈来。
  5. 造句 可卿见了尤氏也是似笑非笑,冷言热语的,尤氏反盼她少来才好。
  6. 造句 陈嫣心中一喜,想到还好你还有些良心,不然我这一掌挨得太亏了,但喜悦只是一闪即过,口中得理不让人,冷言热语道:“你的好情人怎么舍得打你呀。
  7. 造句 徐彬朝着老娘一阵干瞪眼,直至现在他才明悟过来,之前的那些冷言热语全然是为了缓解绮儿绝望心境,从而更是为了这句后话做的铺垫。
  8. 造句 ????路上遇到几个讨厌的师兄师姐,钟妙可甚至没听到他们如何冷言热语嘲讽自己的。

"冷言热语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