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o pái huò
成语解释:伪造或假造的某些东西
成语出处:茅盾《我们这文坛》:“谁都自称是嫡派秘授,而别人是冒牌货,野狐禅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假冒产品
繁体字形:冐牌貨
英文翻译:Counterfeit goods
冒:[mào]1.透出;往上升:冒汗。冒烟。冒火苗子。2.顶着;不顾(危险、恶劣环境等):冒雨。冒险。3.鲁莽;轻率:冒失。冒昧。4.假充:冒名。冒牌。[mò]〔冒顿〕(?—前174)秦汉时匈奴族首领。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为单于。先后打败了东胡、月支、丁零、楼烦、白羊,并进占秦的河套地区,把势力发展到长城以南。他加强内部组织,建立军政制度,发展草原经济,势力十分强大。公元前201年,南下攻至晋阳(今山西太原)。次年汉高祖率军迎战,被围七天七夜。以后汉对其采取和亲政策,但仍常南侵。顿(dú)。
牌:1.用木板或其他材料做的标志:门牌。路牌。牌子。牌匾。牌价。2.凭证:金牌。银牌。腰牌。3.产品的商标:名牌货。4.古代兵士在战争时或现代警察在驱散示威者时用来遮护身体的东西:盾牌。挡箭牌。5.娱乐或赌博用的东西:纸牌。扑克牌。麻将牌。6.神主、灵位或题着名字作为祭祀对象的木牌:牌位。7.词曲的调名:词牌。曲牌。牌子曲。
货:1.货币;钱:通货。2.货物;商品:百货。南货。订货。销货。货真价实。奇货可居。商店来了一批货。3.指人(骂人的话):笨货。蠢货。好吃懒做的货。4.出卖:货卖。5.姓。
“冒牌货”这个词听起来像不像在菜市场里抓到一个假扮土豆的生姜?生活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有人花大价钱买“限量版球鞋”,结果发现鞋底印着“Made in Fake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鱼目混珠”。
为什么总有人会被冒牌货蒙蔽?其实这和成语“滥竽充数”讲的是同一个道理。战国时期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吹竽,现代人刷短视频时看到“九块九抢劳力士”的广告,本质上都是利用信息差制造的幻觉。记得我曾在古董街见过仿制青花瓷,做旧工艺逼真到连摊主都差点信以为真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是“李代桃僵”式冒牌货。就像去年邻居老张网购的“智能扫地机器人”,拆开包装发现是个绑着拖布的玩具车。这让我想起《西游记》里六耳猕猴假扮孙悟空的桥段——有时候假货的执着程度,简直比真品还要敬业。
如何避免成为冒牌货的受害者?明代冯梦龙在《警世通言》里早就说过:“真的假不了,假的真不了。”现在刷直播间看到主播拿着“缅甸翡翠”激情叫卖时,不妨先查查物流信息是不是从义乌发货。有个朋友分享过秘诀:买电子产品时故意问些专业参数,卖家要是支支吾吾说“亲这个不重要”,基本就能判断虚实。
最近发现个新趋势:知识领域也出现了冒牌专家。就像把“守株待兔”包装成成功学秘籍,把“刻舟求剑”说成创新思维。这种现象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的:“镀金的菩萨经不起火炼。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培养的,是像老匠人鉴别瓷器开片那样的洞察力。
有次在二手书店翻到本《红楼梦》,翻开扉页赫然写着“曹雪芹著,郭敬明修订”,这种魔改版反倒成了绝佳的反面教材。它提醒我们:真实的价值就像陈年老酒,时间越久香气越醇,而那些拙劣的模仿,终究会像阳光下的肥皂泡,绚烂片刻便无影无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