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èi shèng wài zhǔ
成语解释: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,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。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庄周《庄子 天下》:“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,各为其所欲焉,以自为方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
繁体字形:内聖外王
英文翻译:a learning both sound in theory and practice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圣:1.最崇高的:圣地。神圣。2.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:圣手。诗圣。3.指圣人:圣贤。4.封建社会尊称帝王:圣上。圣旨。5.宗教徒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:圣经。圣灵。6.姓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王:[wáng]1.君主;最高统治者:君王。国王。女王。2.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:王爵。亲王。王侯。3.首领;头目:占山为王。擒贼先擒王。4.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:蜂王。蚁王。王蛇。花中之王。5.辈分高:王父(祖父)。王母(祖母)。6.最强的:王水。王牌。7.姓。[wàng]古代称君主有天下:王天下。
“内圣外王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高深,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。比如一位社区志愿者,白天帮老人买菜、调解邻里矛盾,晚上回家坚持读书、练书法,这种内外兼修的状态就很有“内圣外王”的味道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这不就是做好事加自我提升吗?为什么非得用这四个字?其实关键在于“内外联动”——内在的道德修养必须通过外在的实际行动产生影响,就像树根扎得深才能让枝叶更繁茂。
我们常看到企业家捐钱建学校被夸“有社会责任感”,但如果他私下对员工苛刻、家庭关系冷漠,这就构不成“外王”。反过来说,某位老师上课时总能把知识点讲得生动有趣(外王),但如果他内心抵触教育行业、只为混口饭吃(内不圣),这种割裂感学生其实能察觉。这里带出一个问题:为什么“内圣”要放在“外王”前面?因为水杯必须先装满,才能倒出水;人得先理顺自己的价值观,做事才有真正的底气。
有个有趣的例子是外卖小哥张军。他每天跑单间隙用手机听哲学课,有次遇到商家出餐慢导致超时,他不仅没抱怨反而帮顾客分析配送路线,后来被媒体报道成了“网红骑手”。这件事恰好说明:当内在认知提升到某个临界点(内圣),自然会催生出超越常规的应对方式(外王)。这不像武侠小说里打通任督二脉那么玄乎,更像是持续修炼后的水到渠成。
现代职场人常陷入两难:是该坚守原则还是顺应环境?有位做产品经理的朋友就遇到过这种情况。公司要求她给保健品广告添加夸大疗效的文案,她最终选择带着数据报告说服老板改用科普风格,结果反而提升了用户信任度。这种“带着镣铐跳舞”的智慧,或许就是当代版的“内圣外王”——不是非黑即白地对抗,而是用更圆融的方式实现内外平衡。
看着地铁里刷短视频的年轻人,我常想: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“内圣”的门槛是不是变高了?毕竟连静心读本书都成了奢侈。但换个角度看,现在有更多渠道可以修炼“内圣”,比如通过冥想APP培养专注力,在知识付费课里系统学习。关键不在于形式,而在于是否在芜杂中守住那份“让自己变得更好”的初心。当这种积累足够多时,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某个重要场合,自然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“外王”风采。
古人讲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现代人可能觉得目标太大。但把视角拉近看,处理好手头的工作、经营好家庭关系、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,这些具体而微的事情同样需要“内圣外王”的智慧。就像手机既要优化内部系统算法,又要做好外观设计和用户交互,内外同步升级才能成为爆款。或许对每个普通人来说,活成自己小宇宙里的“圣”与“王”,就是最接地气的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