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èi xiū wai rǎng
成语解释:对内整治国政,对外抵御敌人。修亦作“修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胡锜《拟力田诒》:“顾惟礼耕义种之贤,足副内修外攘之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治政等
繁体字形:内修外攘
英文翻译:Inside and outside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修:1.修饰:装修。修辞。2.修理;整治:修车。修桥补路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。3.写;编写:修函。修史。修县志。4.(学问、品行方面)学习和锻炼:修养。修业。进修。这学期多修了两门课。5.修行(迷信):修炼。修仙。6.兴建;建筑:修建。修水库。新修了一条铁路。7.剪或削,使整齐:修树枝。修指甲。8.指修正主义:反修防修。9.姓。10.长;高:修长。修竹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攘:1.抢夺;侵犯;窃取:攘夺。2.排除:攘除。攘敌(抵御敌人)。3.捋起(衣袖):攘臂。
说到“内修外攘”,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离生活很远,但仔细想想,它其实无处不在。比如一家公司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内部得优化管理流程、培养人才,外部得研究竞争对手、开拓新客户——这不就是“内外兼修”的典型场景吗?
内修外攘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个词最早出自明代军事策略,原指对内整顿政务、对外抵御外敌。放到今天,可以理解为“既要修炼内功,又要应对外部挑战”。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,既要持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(内修),也要关注行业趋势、积累人脉资源(外攘),才能在职场上走得更稳。
记得去年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很有意思。他每天雷打不动花两小时读书写作(内修),同时每周主动参加三场线下交流会(外攘)。有次我问他:“你这样不累吗?”他笑着说:“就像手机既要充电又要连WiFi,缺了哪头都玩不转。”这个比喻让我突然明白,所谓成长,本来就是内外互动的过程。
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这种思维?观察发现,很多企业转型失败往往不是输在技术或资金,而是内部团队没准备好,或者对外部变化反应太慢。比如某传统零售商,虽然开发了线上商城(外攘),但仓储系统还是十年前的老架构(内修不足),结果大促时订单崩盘,反而坏了口碑。
个人觉得,在信息透明的时代,“外攘”的门槛其实变低了——谁都能快速获取行业动态。真正的竞争力反而藏在“内修”里:你能否把获取的信息转化成行动力?就像同样用ChatGPT,有人只会问娱乐八卦,有人却能借它优化工作流程。这种差异,往往决定了发展的上限。
最近接触过一个乡村振兴案例特别有启发性。某村庄在改造民宿时,既保留了老房子的木雕技艺(内修本土文化),又引入智能家居提升体验(外攘现代需求)。游客既能感受传统工艺,又能享受科技便利,旺季订单比周边村落多出三倍。这或许提醒我们:最好的平衡点,往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地带。
值得注意的误区是,千万别把“内修”当成逃避现实的借口。见过有人整天闭门考证,却不关注市场需求变化,最后证书攒了一摞,就业时才发现专业早已过剩。真正的内外兼修,应该像冲浪——既要练好基本功,也要观察浪头的方向,时机到了才能顺势而起。
说到底,这个词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动态平衡智慧。就像中医讲究的“扶正祛邪”,先强健自身,再应对挑战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或许我们都需要点“内修外攘”的生存哲学——既不做封闭的鸵鸟,也不当盲目的飞蛾,而是成为有根的蒲公英,深扎土壤,随风播种。